“十一五”山西環保屢創全國“之最”,“十二五”其又要在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創新環境經濟政策等更深層面“先行先試”,為諸多環保新課題再探路——
“中國環保會否誕生山西標本?”這是2007年本報記者曾經提出的一個疑問。那是“十一五”進程的第二年,山西正在掀起史上最嚴厲的環保風暴,短時期內給人以最震撼的收效……然而風暴雖然強烈,卻難以長久持續。由此,記者才有了那樣的疑問。
五年一個新時空。如今“十二五”已經開局,此時再去透析山西的環保工作,我們會發現,風暴散去,更為持久而強勢的環保執政格局卻已形成。經年間,山西作為中國環保的標本地位在各個層面得到了確認。因此,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一次徹底的解剖。
這是一份歷經五年探求、斗爭、革命,在摸爬滾打甚至是嘔心瀝血中完成的答卷。
“十一五”,山西二氧化硫完成減排26.68萬噸,減排幅度為17.60%,超額完成中央政府減排14%(21.2萬噸)的約束性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十一五”,山西化學需氧量完成減排5.39萬噸,減排幅度為13.93%,超額完成中央政府減排13%的約束性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與2005年相比,11個省轄市平均空氣綜合污染指數下降61.9%,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47.2%,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下降73.2%。納入國家考核的5個重點城市全部摘掉了“黑帽子”,全國倒數22名內已沒有山西的城市。2010年,11個省轄市中有10個達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優良率達95.1%,84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優良率達到95.9%。
“十一五”,山西地表水重污染斷面比例下降11.6%,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26.8%。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斷面首次下降到51.5%,山西的母親河——汾河上游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一類水質標準。
作為全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省份,2005年,山西的大氣環境質量居全國倒數第一,11個重點城市和所有縣市沒有1個達到二級標準,被國家考核的太原、大同、臨汾、陽泉、長治5個城市,有3個城市名列全國倒數前四名“黑五甲”之列,地表水劣五類水質居全國倒數第二,煙(粉)塵排放量、固體廢棄物及危險廢物排放量位居全國第一。
數字反映的是自然層面的變化,更深的變化則在于人心——五年來,政府、企業、民眾環保觀念、環保思維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形成了山西環保新的共識,為山西環保新政提供著持久動力。
有理由說,這是山西污染減排力度最大、環境質量改善最明顯的五年;是環境基礎覆蓋最廣、環保惠及民生最多的五年。
與此同時,我們向深探究,會發現,這也是山西環境立法最多、執行力最強的五年;是機制體制創新、部門聯動最融合的五年;是環保服務意識增強、環保作用發揮最好的五年;是環保投入最多、能力建設規模最大的五年;是環?己梭w系完善、獎懲兌現最到位的五年;是環保地位提升、綜合作用發揮最好的五年;是全社會環境意識提高、群眾環境權益保障最強的五年;是公眾參與、媒體關注監督最集中的五年。
正是如此多的“之最”造就了今天的山西環保變局,我們需要厘清的是,這些“之最”間有著怎樣嚴絲合縫的邏輯關系,蘊含了怎樣清晰的執政思路,其間又透射出怎樣的執政勇氣與精神。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探析山西環保對“十二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的中國環保工作有著怎樣的標本借鑒作用。
打造綠水青山,不丟金山銀山,運用環保倒逼引導機制,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經濟和環境的雙贏——山西環保新政找到了執政的邏輯起點
曾經,高能耗、重污染行業在山西可謂是一統天下,黑色成了山西的代表色,污染成了山西的代名詞。
然而,從近3年山西建設項目環保審批情況看,一股綠色清風正徐徐而來。2008年居前三位的仍是煤炭、焦化和建材行業,2009年則演變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煤炭行業。到2010年,服務業、民生工程、重點工程等基礎類項目投資已高于資源型傳統產業項目。
在這種漸變的背后,是環保工作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調控器”,被推向全省轉型發展的前臺。
“騰籠換鳥”,是山西環保五年來一直致力的所在,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落實到重點流域、區域、城市的污染治理中,落實到脫硫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等重點工程中。
山西提前兩年在全國率先完成燃煤機組煙氣脫硫設施建設任務,焦化企業實現焦爐煤氣全脫硫。全省共建成污水處理廠132座,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的目標。電力、化工、焦化等全行業基本實現了污水零排放,從而使全省4.1億噸工業廢水得到有效處理。
作為全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省份,2005年,山西的大氣環境質量居全國倒數第一,11個重點城市和所有縣市沒有1個達到二級標準,被國家考核的太原、大同、臨汾、陽泉、長治5個城市,有3個城市名列全國倒數前四名“黑五甲”之列,地表水劣五類水質居全國倒數第二,煙(粉)塵排放量、固體廢棄物及危險廢物排放量位居全國第一。
數字反映的是自然層面的變化,更深的變化則在于人心——五年來,政府、企業、民眾環保觀念、環保思維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形成了山西環保新的共識,為山西環保新政提供著持久動力。
有理由說,這是山西污染減排力度最大、環境質量改善最明顯的五年;是環境基礎覆蓋最廣、環;菁懊裆疃嗟奈迥。
與此同時,我們向深探究,會發現,這也是山西環境立法最多、執行力最強的五年;是機制體制創新、部門聯動最融合的五年;是環保服務意識增強、環保作用發揮最好的五年;是環保投入最多、能力建設規模最大的五年;是環?己梭w系完善、獎懲兌現最到位的五年;是環保地位提升、綜合作用發揮最好的五年;是全社會環境意識提高、群眾環境權益保障最強的五年;是公眾參與、媒體關注監督最集中的五年。
正是如此多的“之最”造就了今天的山西環保變局,我們需要厘清的是,這些“之最”間有著怎樣嚴絲合縫的邏輯關系,蘊含了怎樣清晰的執政思路,其間又透射出怎樣的執政勇氣與精神。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探析山西環保對“十二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的中國環保工作有著怎樣的標本借鑒作用。
打造綠水青山,不丟金山銀山,運用環保倒逼引導機制,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經濟和環境的雙贏——山西環保新政找到了執政的邏輯起點
曾經,高能耗、重污染行業在山西可謂是一統天下,黑色成了山西的代表色,污染成了山西的代名詞。
然而,從近3年山西建設項目環保審批情況看,一股綠色清風正徐徐而來。2008年居前三位的仍是煤炭、焦化和建材行業,2009年則演變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煤炭行業。到2010年,服務業、民生工程、重點工程等基礎類項目投資已高于資源型傳統產業項目。
在這種漸變的背后,是環保工作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調控器”,被推向全省轉型發展的前臺。
“騰籠換鳥”,是山西環保五年來一直致力的所在,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落實到重點流域、區域、城市的污染治理中,落實到脫硫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等重點工程中。
2010年,針對冬季燃煤污染頑癥,山西首次啟動了太原、呂梁和晉中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步伐,對重點工業源、城中村土小鍋爐、道路和施工揚塵進行全面整頓,以此帶動其他市縣冬季大氣環境的改善。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山西連續四年進行了城市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整治,11市共拆除、改造、治理燃煤鍋爐近萬臺,取締煙囪上萬根,煙控區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動了城市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燃料改造,焦爐煤氣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一位市民對記者回憶說,以前冬天感覺空氣都是稠的,簡直不能呼吸,戴著口罩出去一趟回來,鼻孔位置就是兩個黑洞,現在的空氣真的是好多了……
眼見得天在變藍,水在變清,山西民眾對徹底治理污染重新煥發了信心。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隊2009年環境保護滿意率調查顯示,全省公眾對環境保護平均滿意度為65%,比2006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
改變的不僅是民眾的信心,處于環保第一線,過去總是擔心環保會影響自己GDP的基層官員們也開始轉變觀念。
孝義的變化可以說最為典型。它是全國第一家被“區域限批”的縣市,而2010年它已經成為山西的“環保模范城市”,不僅效益翻番,成為山西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而且摘掉了污染的黑帽子,戴上了環保的綠帽子。孝義市委書記張旭光深有感觸地說,沒有當時的限批陣痛,就沒有孝義今天的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山西環保功不可沒。他還特地給山西省環保廳廳長劉向東送了一幅大匾,上寫“服務地方轉型大局,助推市域跨越騰飛”。而私下里,他對劉向東說,當年限批我真是恨你恨得咬牙切齒,不過現在呢,我是愛你愛得咬牙切齒……
正是這樣,五年來山西環保新政不僅在同污染作斗爭,更在同保守的思想作斗爭,而后者似乎更加堅硬而難以突破。如今,“環保影響經濟發展”的資源型魔咒被越來越多的官員和企業家們所摒棄,切身的體會告訴他們,環保不是“減法”,而是“加法”,甚至是“乘法”。
歷盡艱辛、通過斗爭好不容易形成的新共識,使山西環保在“十二五”來臨之際,贏得了更強大持久的動力。
堅持改革創新,在政治、法律、經濟、行政等不同層面頻頻出擊,各級環保部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匯聚成為強大的執行力——山西環保新政走出一條強勢治污的新路子
山西污染積弊已久,其間困難與復雜難以名狀。五年來,山西環保硬是憑著前所未有的創新思路,新招、絕招頻出,讓人拍案叫絕。
山西環保的執法機制是創新能力最為集中的富礦:
首家實施部門聯動,與14個部門聯合出臺20多項制度,對4420余家環境違法企業采取綜合制裁措施;
首創“區域限批”,對15個縣(市)和一批重點違法企業實施了“限批”,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環境違法頑癥;
首推自動監控,建成全國第一家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實現了重點工業污染源24小時全天候監控,激活了近700億元環保設施的有效應用;
強化末位淘汰,累計關停淘汰污染嚴重企業1236家、落后設施1606臺(套),取締改良焦企業1241家。國務院簡報特別摘登了山西污染源末位淘汰的具體做法。
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對水泥、鋼鐵、電石等1259家企業實行差別電價,執行差別電價款3.3億元;對裝備水平低的焦化企業,征收差別排污費,加快落后工藝淘汰進程;對2548.6萬千瓦機組累計落實脫硫加價近62億元,促進了脫硫設施建設;制定社會資本參與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實現了污染源自動監控第三方運營。
2010年,山西又推出了地表水跨界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1月—11月,對11市36個跨界水質斷面共扣繳生態補償金19117萬元,獎勵生態補償金10600萬元,激發了治污活力,促進了水質改善。啟動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成立省級排污權交易中心,完成全國最大一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交易金額近9000萬元、交易量1.4萬噸。2010年6月,山西被國家確定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省。
首次將“官帽子”與環保目標責任考核掛鉤,出臺了《山西省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工作實績考核暫行辦法》等嚴格的環?己霜剳椭疲群髮Γ福懊h保不作為干部進行責任追究,否決了72個單位和個人的評先評優資格,對環保工作突出的縣(市)給予了8000多萬元獎勵。
一招招一式式,各個指向山西乃至中國環保的頑癥,在此背后,是山西環保執政者的大智慧。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多次對山西環保工作進行批示,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