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動工建設的密涿高速路示意圖
記者昨天(18日)從市規劃委獲悉,密涿高速北京段已于近日獲市政府批準。這條高速公路,將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的寬帶。
待密涿高速路建成,北京將形成由密涿高速、張涿高速、京承高速、京化高速、張承高速共同組成環繞北京市的高速路段,形成北京的“大外環”。
記者在近日獲批的密涿高速北京段規劃方案中看到,這是從密云縣至河北省涿州市的一條半環狀高速公路。其西南起自河北省京昆高速公路,東北至密云縣京承高速公路,全長約220公里,其中北京段全長約80多公里。
密涿高速北京段沿線涉及大興區、通州區、平谷區和密云縣,規劃線位從大興區南部與廊坊市交界處,向東北經京滬高速公路、京津高速公路,跨越北運河、潮白河后,線位進入河北省,穿過廊坊市北三縣,從平谷區向北進入北京市界內,向北至市界與河北段線位相接。
分流過境交通為五六環解壓
在規劃師們看來,環狀高速最主要的交通功能,就是緩解過境交通所帶來的壓力。
“大外環”規劃的確定,讓經常從河北省張家口到天津港這段路上跑運輸的老雷很是期待。“以往要從張家口出來,就得走京藏高速到六環或五環,然后上京滬高速或京津二高速。”老雷說。
老雷有時候拉煤,京藏高速不能走煤車,他就從張家口出來走110國道,到延慶張山營后上運輸司機口中的“延慶山”,下山后走六環向東,到土橋再改走103國道到天津;或者走京藏高速到康莊子前頭一岔路口,再拐上京新高速。雖然110國道經常堵車,讓人又罵又恨,但京新高速也不是個好選擇。這條路是從內蒙古方向進京拉煤車的必經之路,“也是天天堵車,跟110國道一樣。”老雷說。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五環路是市道環線,是聯系中心城與邊緣集團之間的高速公路環路,六環路是國道主干線的組成部分。
“隨著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的建設,北京市現有的過境交通,尤其是貨運過境交通將逐漸轉移至北京外圍地區,六環路目前所承擔的過境通道功能將會逐漸分流,北京市過境交通問題將逐步緩解。”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上周末,家住豐臺區的老陳一家從玉泉營出發,從京開高速走上新近開通的大廣高速到白洋淀去旅游。“實在太方便了,居然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老陳對這條新路很滿意。
記者了解到,在交通運輸部2005年發布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規劃了一條大廣高速(大慶-廣州)貫穿北京市,其在北京市內的線位為京承高速—六環路—京開高速。
“隨著新城的發展,六環路將成為我市新城之間的主要聯系通道,過境交通必須要向外部疏解。”設計方相關負責人說,大廣高速的線位將調整至北京市外圍,遠期密涿高速將作為大廣高速的組成部分,主要通過“承平高速—密涿高速—京開高速”來承擔東北地區與中南地區、西南地區之間的區域過境交通功能。密涿高速串聯了首都周邊若干個重要城市和城鎮,同時也是京津冀區域東北部與南部、西南部各城市之間的重要聯絡通道。
區域分工共同發展絕不搞“攤大餅”
從二、三環到四環,到五環,再到六環,從六環再到“大外環”,曾經引起輿論關注:在城市空間結構規劃中,北京已經定位要建設“兩軸兩帶多中心”,如今又建環路,是否會“攤大餅”?
“建設大外環,主要是為了帶動河北省環北京小城鎮發展,北京絕不會再走環狀向外擴張之路。”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翻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第38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積極推進區域產業分工和共同發展。采取差異化戰略,加強北京在京津冀地區、全國和全球產業鏈中的合作與分工,尤其要重視在京津城鎮發展走廊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的區域產業協作體系。”論述清晰。
設計師們說,北京建“大外環”,其戰略眼光從北京市域范圍內,擴展到了京津冀地區。“這條高速將帶動河北省環北京小城鎮發展,為周邊的區域帶來新生機。”
這條高速公路,為涿州、廊坊、大興、通州、三河、平谷等若干個重要城市和城鎮的未來發展打通了血脈,為城市的均衡發展奠定了交通基礎。
“我們將通過加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帶動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優勢資源整合,并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從而提高環首都地區的區域競爭力、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文化影響力,推動京津冀區域的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新聞背景
“大外環”顛覆“老七環”
根據北京1993年版總體規劃,北京是有過“七環路”考慮的,在當年的規劃中,有北京公路一環、公路二環、公路三環,公路一環即相當于現在的五環路,公路二環則是現在的六環路,而公路三環就會是“七環路”。
原規劃中的七環路起自琉璃河,經龐各莊、榆垡、安定、采育、永樂等重點鎮,然后借道河北境內的大廠、三河等地,進入平谷的馬坊、峪口,此后繼續向北向西連接太師屯、湯河口、永寧、康莊、齋堂,最后向南經張坊回到琉璃河,完成一個環形。
但是,當時這條規劃公路雖然能穿越北京西北部的大片山區,但由于無法承擔足夠的運輸功能,因此并沒有被規劃為高速公路。
2005年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計劃用一條半環狀的“貨運大通道”取代“公路三環”。這條尚停留在圖紙上的貨運大通道,北起京包線上的沙河,南端截止到琉璃河附近,全長300公里左右。
2006年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主持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發布,其中首次提到北京“新七環”概念。
吳良鏞認為,北京已經不適合圍繞六環路再建傳統意義的七環路,而是應該通過規劃讓七環外擴,連接起北京和外圍城市的聯系,擺脫“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局面。
因此,《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中稱,可以將北京規劃七環向外擴大到京冀交界處,自西南向東北依次連接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廠、三河,直至平谷。將這些城鎮作為新城鎮發展點,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緩解中心區域的發展壓力,加強與外圍城市的交通聯系,共同走向“區域城市”。
“密涿高速與當年吳老先生的‘新七環’走向是基本一致的。”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