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燈光作品《光線的力量》。
夜色漸深,地壇公園西門內,幾只饞嘴的小貓蹲守在紅墻下焦急地逡巡。吊它們胃口的,是墻上幾尾悠然游動的魚。雖然近在眼前,這魚卻怎么也抓不到。原來,它們只是燈光制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名曰《池塘》。昨晚,作為2011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板塊的重要活動,2011“創意點亮北京”文化藝術周在地壇公園上演。30組各具特色的燈光藝術作品,使得秋夜的皇家園林仿佛也產生了“光合作用”,令每一位游走其中的觀眾都感受到溫暖和生機。
順著地壇公園的紅墻向北,青磚地面上13個巨大夜光杯一般的燈光裝置吸引了不少人駐足。這組作品被命名為《光線的力量》,出自德國AS&P上海分公司設計總監楊海的創意。“小時候住過的地方,街道總是彎彎曲曲,別有意趣。現在廣場多了,高樓大廈多了,卻沒了個性。我希望借助作品,讓鋼筋水泥包圍下的人們,找回和自然的關系。”楊海說。
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那么耀眼,在樹林中隱藏的《繭》就顯得格外神秘。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講師何崴從批發市場上買來便宜的遮光網和2.5萬根塑料綁扎帶,編制出一個長6米,高3米的巨大蠶繭掛在樹上。當人們走近它,蠶繭內部紅色的“心臟”會慌張地加快跳動。何崴解釋說:“繭,是一種不確定。它將要變成什么,我們不知道,又期待,又慌張。未知,是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事物,也成就了很多藝術作品。”
雖然這些燈光作品的藝術性遠遠大于實用性,但昨晚慕名而來的千余位參觀者對此非常認可。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光環境研究所集體創作的《鄱陽之舟》旁邊,一位年輕的爸爸告訴上幼兒園的孩子,地球越來越缺水,如果不珍惜水,以后就會像這樣,船不是在水里而是在岸上,魚不是游在水里與船相伴,而是游在船艙里,無處可去。還有一位老大爺,帶著孫子穿梭在草地上的一片《記憶花朵》里,不時蹲下來讓孫兒看,花朵其實是用廢舊光盤做的。“看看,很多扔掉不用的東西都可以變廢為寶啊。”
據悉,“創意點亮北京”文化藝術周將持續到28日。除了燈光秀,還有當代藝術展、創意集市、低碳汽車創意秀等豐富活動供市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