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國際音樂節迪圖瓦啟動“馬勒盛宴”

2011-10-08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合唱演員500人,樂隊演員100多人,歌唱家8人,指揮1人……昨晚,保利劇院的舞臺上出現了619人同臺演出的壯觀場面,以氣勢恢宏的馬勒《第八交響曲》開啟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馬勒盛宴。在100分鐘的演出里,著名指揮家夏爾·迪圖瓦顯示出了極高的大師風范,在他的指揮下,中國愛樂樂團呈現了清晰優美的樂隊線條,合唱團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一場臺上臺下都意猶未盡的狂歡成為今天迪圖瓦75歲生日最好的禮物。

    “馬勒八”奏完

    觀眾直呼不過癮

    馬勒《第八交響曲》又被稱為“千人交響曲”,1910年9月12日由馬勒親自指揮在慕尼黑首演時,臺上的演員達到1030人,在2002年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開幕式上,指揮家余隆率領996人的龐大樂隊和合唱隊在國內首演馬勒《第八交響曲》,時隔9年馬勒八再次上演,雖然從人數上不是最多的,但經過這些年古典音樂在國內的蓬勃發展,觀眾的欣賞水平和素質都有很大提升,大場面也可以做到有秩序有層次,曲高但不和寡,賓客滿堂,開場很久劇院門口還有高價求票的樂迷。馬勒《第八交響曲》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在演出結束后不加演,昨晚的大多數觀眾也心知肚明,不過還是有樂迷在鼓掌時高喊“再來一遍”,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還有觀眾在演出結束后走出劇場時,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其中的詠嘆調,聽起來還非常專業。

    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涂松介紹,馬勒《第八交響曲》不是馬勒作品中最難的,卻是最難組織的,演出人員多,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500人的合唱團要分為第一合唱團、第二合唱團,每個合唱團分別有八個聲部,他們要用德文和拉丁文演唱,語言之外還要理解作品深厚的內涵,對每一個人都是極大的挑戰”。為了保證演出質量,樂隊和合唱隊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9月28日迪圖瓦到達北京后就開始了緊張的排練,所有人都放棄了國慶長假的休息。

    昨晚的演出規模是近10年北京劇場舞臺上最大的,在演員的布局和舞臺搭建上都是大工程,中國愛樂樂團舞美設計邵大釗介紹,這次舞臺設計在視覺和聽覺上進行了綜合考慮,最高一排的合唱隊距離地面達到6米,舞臺進深20多米。在舞臺安全上,邵大釗也考慮得很周到,“舞臺的承重都是經過計算的,演員之間的距離比較寬松,力度分散,演員也感覺更舒適。”

    昨天中午

    迪圖瓦逛鳥巢找靈感

    對于這場重要的演出,迪圖瓦也非常重視,昨天記者在后臺看到,距離開演前10分鐘,迪圖瓦從休息室走出來到舞臺側幕,見到每個人都微笑點頭,看不出任何緊張。打完招呼他穿過側幕邊聚集的人群,獨自踱步到舞臺后更空曠的地方,似乎在思考什么。幾天來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涂松告訴記者,自從9月28日來到北京,迪圖瓦一直處在亢奮狀態,每天都在看譜排練,上午10點半到12點半,下午1點半到4點,中間只吃一個蔬菜沙拉,其余的時間都看譜子,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打擾他。

    昨天中午,涂松突然接到迪圖瓦的電話,“他說如果在1點鐘之前能找到車想和他太太去鳥巢看看,我們立刻給他安排了專車,他們在鳥巢散步了半個小時。”今天剛好迪圖瓦75歲的生日,昨天演出結束后,音樂節的工作人員特意在前門一家餐廳為他慶生,因為今天一大早,迪圖瓦就離開北京飛往巴黎,然后轉機到加拿大,整整一天都要在飛機上度過。一位樂迷在得知今天是迪圖瓦的生日后,還特意給記者發短信祝他生日快樂,“這老哥才華橫溢,熱情似火,是我們樂迷的寶貝”。

    北京國際音樂節

    還將迎來眾多大師

    今年正值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逝世100周年。本屆音樂節以“我們的馬勒”為主題,將演出這位偉大作曲家的18部作品,涵蓋交響樂、室內樂、藝術歌曲、合唱、爵士獨奏等多種形式。音樂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師級音樂家將在24場音樂會上精彩演繹馬勒經典作品。除了夏爾·迪圖瓦,里卡爾多·穆蒂、克里斯多夫·艾森巴赫、埃利亞胡·殷巴爾、曼弗雷德·霍內克、尤里·特米爾卡諾夫、丹尼爾·哈丁、鄭明勛等著名指揮將來到北京,與中國指揮家水藍、楊洋、譚利華、李心草等一起為觀眾奉獻馬勒的經典作品。另外,音樂節還將推出11場大師課、5場音樂會導賞和4場公益音樂會。并首次專門面向年輕聽眾推出“都市系列”音樂會,以50元至180元的低票價,讓更多觀眾走進音樂廳。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