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內聯升、榮寶齋、藥香、古琴……
開幕式上的北京京西太平鼓表演。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北京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
昨天(5日),文化部聯合13個部門,與北京市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隆重開幕。
雖然展覽15時才正式開幕,但10時起,就有不少觀眾領票入場。到中午時,展廳里已人聲鼎沸。18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出2000件實物,近170位傳承人還來到現場講解,這讓人們再一次領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甚至不少觀眾當場欲下訂單訂貨。
三大非遺精品集中亮相
獲得文化部頒發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牌匾的北京三項非遺精品——景泰藍、內聯升、榮寶齋,在大展上集中亮相。
“一雙千層底布鞋的鞋底,需要縫2100針,再加上上鞋、成鞋等工序,熟手工人需要4到5天才能做出來。”在非遺大展的生產性保護基地展區內,現場縫制的千層底布鞋,吸引了眾多觀眾拍照咨詢。讓內聯升最感到驕傲的,就是他們保留了傳統千層底布鞋的制作方法。
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強一邊摩挲著布滿密密麻麻針腳的鞋底,一邊強調,公司無法用產量取勝,只有把傳統技藝的產品做成奢侈品,才能提高其市場價值。
同樣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北京琺瑯廠和北京榮寶齋也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傳統的景泰藍受工藝限制,掐絲細密,無法做大尺寸作品。但此次展出的景泰藍作品“福祿連連”卻有一人多高。大小葫蘆舒展的身姿,配上曼妙的藤條和枝葉,成了全場“被合影”最多的展品。據介紹,這是北京琺瑯廠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技術突破的成果。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傳承人高文英,還現場演示了木版水印的部分制作流程。“如果不是現場展示,很多人還以為,木版水印就是一刷一壓那么簡單呢。”高文英一邊忙著將悶過的宣紙鋪在雕版上,一邊小心翼翼地用毛刷輕刷。手下的毛刷輕重不同,紙上的菊花也漸漸出現了自然的水墨氤氳效果,甚是奇妙。“你看,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可不是機械化簡單復制。”
北京藥香等成明星
此次非遺大展,北京共派出12個項目參展。除了景泰藍、內聯升、榮寶齋,其余的,如牙雕、內畫鼻煙壺、哈氏風箏、青銅器修復技藝、金漆鑲嵌髹飾技藝等也都是大明星。
北京的80后小伙子李時亮,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藥香的第五代傳人。別看是個年輕人,但他對香料的制作卻異常精通。他的展臺前,擺著細細的線香、圓錐體形狀的香塊兒和不少粗大的盤香。這些香,有些只是為了愉悅身心點的環境香,更多的是具有助療失眠、調節血壓、緩解疼痛等功效的藥香。
“我姥姥家世代行醫,男學醫,女學制香。”李時亮介紹,每一種藥香都由很多味中藥配制而成,而這藥香的制作必須完全采用古法,如果用粉碎機等代替傳統的石器、木器來處理香料,會使部分香料氧化,燃燒后的味道和功效就變了。
在展廳中,最能帶給人清雅之氣的,恐怕是北京古琴制作技藝的展區。梅枝飄香、輕巧的烹茶器具擺在案幾上,制琴大師王鵬輕撫古琴,發出悠揚的樂聲。沒有當場展示古琴的制作,而是與觀眾彈琴、煮茶,話文化,是因為王鵬覺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只是中華民族尋求文化自信的開始。“傳統文化修養要深入人心,中國文化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王鵬認為,琴、棋、書、畫、詩、香、茶、花,是集中體現中國雅致文化的八個方面,也是體現中國核心審美的八個方面。他建議國人不妨從這些方面入手,多多提高文化修養。而具體的方法,除了觀察,最重要的是體驗。
了解背后文化才了解非遺
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熱度上升,一些對其背后文化理解不精的說法,也會以訛傳訛,在社會上流行。
在陜西鳳翔泥塑展臺上,不少觀眾對著名的鎮宅吉獸老虎喜愛有加。這老虎身上最有趣的裝飾品就是插在鼻孔里的兩根紅色大辣椒。在外面的市場上,很多小商小販都說這是“紅紅火火”的意思。但鳳翔泥塑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糾正:陜西話中,形容人可愛,通常說這人帶著股“辣人人味兒”,人們受這句話啟發,給老虎插上辣椒,使它從兇猛變得可愛,表示它被人馴服,從猛獸變成為人服務的吉獸。而且,這個老虎想象的大耳朵,強調對比的花紋等特征,也分別沿襲了漢唐和周秦的審美追求。而這些,都不是小商販能夠為游客講清楚的。
還有些觀眾,非常關心內畫鼻煙壺的壺身是用玻璃做的,還是用水晶做的。甚至超過了對工藝和藝術本身的關注。對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來自河北衡水,已74歲高齡的王習三感到有些好笑。“內畫,內畫,首先要選擇畫。我的上一輩內畫大師們,很多人都是用玻璃壺畫,作品一樣價值連城。”他說。
對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提醒:“材料并不值錢,工藝是人對材料處理的最好的標志。富含人文意義的技藝遠比材料高端。”他說,過于追求材料的潮流,是非常不可取的。
面對熱情的關注和火爆的市場,傳承人們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不能追求產量,不能與產業開發等同。否則,保護就變了味兒。(記者 李洋)
名詞解釋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這也是我國文化部繼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之后,提出的第三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