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大柵欄街道學雷鋒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

2012-03-01  來源:首都之窗/西城區人民政府網站
[字體: ]

 學雷鋒日前夕,大柵欄街道12名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簽約成為新一批學雷鋒“綜合包戶”受益人,他們不僅收到了第一筆助學金,更成為簽約企業的“一對一”幫扶對子,將長期受到資助和幫扶,直到完成學業。孩子們為這份幸運而激動,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只是1983年大柵欄街道學雷鋒“綜合包戶”服務創始以來眾多幸運受助者中的一小部分。截至目前,“綜合包戶”活動已不間斷地持續了29年,受益居民達5000余人次,涌現好人好事兩萬余件。

    “綜合包戶”讓雷鋒天天在

    為更真實地還原29年前“綜合包戶”服務的開創,記者采訪了一手構思和實現這一行動的“策劃者”孟憲義。那時正在大柵欄街道團委工作的他回憶說,1981年,中央提出建設精神文明,全社會掀起“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風,1982年,團市委提出“學雷鋒樹新風”。老孟就開始琢磨組織街道團委開展一項長期學雷鋒活動。

    當時的大柵欄地區,有糧管所、煤廠、副食店、蔬菜店、醫院、浴池、理發店等11個團支部,老孟就想聯合他們一起幫扶地區貧困的空巢老人和軍烈屬,比如免費接送老人洗澡,成本價給老人送蔬菜、糧油上門。老孟一家家地登門拜訪,希望得到這些企業的支持。問及是否遇到過困難,老孟答,困難肯定有,但都是圍繞服務細節、老人安全問題的交涉,沒有一家是因為減少收入不愿參與進來的,提倡“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風氣確實起到了作用。

    最終,企業同意定期為這些老人免費上門服務,浴池每周有專人接送老人洗浴且浴資全免,蔬菜、糧油店每周上門送菜,成本價賣給老人,如果老人實在負擔不起,還可向街道民政科申請生活補助。此外,老人所在的社區居委會負責幫老人打掃衛生、拆洗衣被等生活上的照顧。

    孟憲義又花了很長時間普查地區老人的真實情況,最終大柵欄19名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軍烈屬被確定為服務對象。

    簽訂協議保證質量

    1983年2月27日上午9點,在西柳樹井幼兒園里,學雷鋒“綜合包戶”服務簽約儀式正式開始, 11家團支部與19名老人簽訂了大紅冊子的綜合保護協議書。孟憲義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團中央第一書記、民政部副部長及市委書記都來到了現場,并高度評價這項活動:“這個創舉要向全國推廣。”第二天,“綜合包戶”成了各大媒體的熱點新聞,新華日報、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爭相報道,沒過多久,各區縣甚至很多外省市來到大柵欄針對“綜合包戶”進行交流學習。

    老孟收到的錦旗掛滿了小小的辦公室,但他沒有為成績沾沾自喜,而是更認真地考慮如何將“綜合包戶”更好地做下去。為了保證定期上門服務的質量,簽訂協議之外,老孟還設計了監督機制,簽約雙方都有一個小本,每次完成一項服務,雙方都要在對方的小本上簽名或者按手印,居委會和團委不定期檢查。

    受助者之一孫星武老人是一名烈屬,兒子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他和老伴無人照顧,原來家里又臟又亂。簽訂綜合包戶協議后,每周有人接送老人洗澡,上門送糧油蔬菜,居委會更經常來給來打掃衛生,從此老人家窗明幾凈,生活必需品也不用發愁了,老夫婦心懷感恩。直至90年,老伴過世,孫星武老人生活無法自理,街道又將老人送進市敬老院,1992年,老人過世,身后事也由街道全權料理。

    如今,19名老人都已離世,在大柵欄綜合包戶服務下,安享晚年生活,從理發、取牛奶的小事情到安裝煤爐、請醫送藥、為老人過生日,進行民事訴訟再到后事料理,都得到妥善服務。老孟感慨地說:“綜合包戶對老人負責到底。”

    增加內容與時俱進

    29年過去了,“綜合包戶”的生命力沒有慢慢衰退,反而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變化而創新,并傳播得更廣更深。

    綜合包戶服務者的名字變成了志愿者,服務對象也從空巢老人、軍烈屬拓展至貧困學生和家庭,北京市很多大單位都建起了綜合包戶活動機制,山東、浙江等外省市也效仿大柵欄模式,堅持進行綜合包戶活動。

    綜合包戶在大柵欄更是得到了許多發展和創新。內聯升、瑞蚨祥、張一元、同仁堂、老舍茶館等大柵欄地區的老字號企業都加入了綜合包戶行列,一包就是幾十名老人,區工商聯大柵欄分會更是鼓勵轄區內所有企業共同參與進來,并將地區貧困家庭的品學兼優的孩子加入服務對象。

    針對現今老人需求的不同,綜合包戶的服務內容也在悄悄發生變化。“80年代,老人更多需求是物質的、生活基本保障方面的,30年后的今天,老人們最大的訴求轉向了精神和心理健康,沒有兒女陪在身邊,老人更多的是需要有人聊天,有人關心他的感受。綜合包戶也要與時俱進。”孟憲義表示,比如石頭社區的女子助老隊,就是每周上門看望空巢老人,陪他們談心解悶,得到了老人們的一致感謝和肯定。

    隨著綜合包戶服務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大柵欄街道團委和民政科合作抓起此項工作,根據百姓需求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綜合包戶創始人孟憲義說:“我相信,雷鋒精神會在大柵欄將一直傳下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