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山、劉淇、郭金龍等上午與文化界新聞界代表共同植樹
今天的昌平區海鶄落村分外熱鬧。從今天起,2000余名文化界新聞界代表將分期分批,在這里種下10萬余株樹木,建造首片“首都文化林”。上午10時許,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魯煒等領導與1000余名文化和新聞工作者種下了首批萬株樹木。
綠迷彩整齊走進植樹場
在植樹的隊伍中,一隊迷彩服十分耀眼,原來這是駐京部隊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植樹隊。
歌唱家閻維文身居其中,正在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水桶的閻維文告訴記者,“我今天是作為咱們駐京部隊文藝工作者隊伍的一員來參加植樹活動的,我們長年工作在北京,其實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北京人,希望把北京建設得更好,今天我們來種樹就是為自己的家門口多添一片綠。其實我們做的很少,對于全市的綠化建設可能微不足道,只是希望把大家都帶動起來,為我們的綠色城市出一份力。”
“為城市添綠,這是應該的,謝謝大家啦!”還沒走進植樹現場,扛著攝像機、舉著照相機、拿著錄音筆的各路記者們就已經對馮鞏展開了圍追堵截的攻勢,面對大家的提問,馮鞏以他一貫的馮氏語言和笑聲回應著大家,仿佛一個春晚上場畫面的現實版再現。
馮鞏和隊友們的栽種任務位于植樹區的東北部,身著一件藍白條相間T恤的他顯得十分精神,“我最喜歡種松樹了,四季常青,不畏風雪”,話音未落,馮鞏就揮起了手中的鐵鍬,他一邊用力鏟土,一邊還頗具幽默地和身邊的人比起了速度,“我個子高,動作快,你們肯定比不過我”。
只過了15分鐘,一棵樹就已經栽種完成,馮鞏停下手中的鐵鍬,騰出手來捋了捋袖子說:“作為首都市民,很高興參加植樹活動,為綠化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平時沒機會出來,抽周末時間過來植樹,既美化了環境,又鍛煉了身體,感覺很好”。
老演員陶玉玲
從外地趕來種下“文化“樹
78歲的電影演員陶玉玲來的特別早,早晨8時45分,身穿玫紅色上衣的陶老師已經先領到了鐵鍬,“我是昨天從上海趕回來的,雖然每年都植樹,但今天植樹的意義不同,是要建設屬于我們文藝工作者的‘文化林’,真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我們趕快動手吧”,陶老師一邊招呼自己的隊伍,一邊鏟出了腳下的第一鍬土,在她的帶領下,身邊三四個人組成一組,揮鍬挖土、扶直樹苗、培實新土,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
不到半小時,一棵近2米高的白皮松筆直地立了起來,“差不多了,開始澆水吧,小樹苗喝飽了才能茁壯成長。”陶玉玲提起身邊的小紅桶,一口氣澆下了4桶水。每道工序都認真完成后,她還不忘用鐵鍬背啪啪再拍幾下,讓土培得更緊實一些。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陶玉玲說:“我們生活的城市最需要的就是綠色,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此出一份力,今天我們種下小樹,其實就是為北京添了一滴水、一片綠。不過與以往的植樹活動所不同的是,今天我們種下的是‘文化林’,將來這里就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一片綠色家園、一塊綠色根據地。”
栽種完身邊的樹后,陶老師又帶領著她的小分隊走到了十多米遠的另一個栽種區,握鍬、鏟土……繼續重復著剛才的一系列動作,鏟累了,直起身子倒倒手,再繼續開始……
文化局關宇
開辟新“戰場”
“我們差不多‘傾巢出動’了。”在文化林的一角,北京市文化局的33名工作人員正賣力種下130多棵樹木,培土澆水,一招一式都很專業。副局長關宇告訴記者,早在1978年,文化局就在昌平區興壽鎮附近的一塊山上開始植樹,每年春天都有工作人員到山上種樹,平時也會經常養護,至今已經種植了五六萬棵。“本來今天我們要去老基地種樹,但這塊文化林對于我們文化局來說意義更重大,是我們新的‘戰場’,所以大家就先來這兒了。”關宇說,對于文化界來說,這片文化林不僅將“文化”和“綠化”結合,讓文化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增強綠化和環保意識,對于大眾來說也是一種宣傳。關宇解釋,就拿名人來說,每一位名人身后都有一定規模的粉絲,借助名人的影響力,讓植樹觀點更廣泛地傳播。
本報記者 葉曉彥 蘭潔 J224 J235
背景
首都文化林
文化林緊鄰溫榆河畔,是昌平區溫榆綠谷景觀生態林的組成部分,占地面積1000余畝,將種植10萬株樹木。此外,溫榆綠谷景觀生態林建設規模2339畝,設計種植油松、白皮松、白蠟、國槐、金銀木等喬灌木總株數13.3萬株,其中,喬木占地面積1926畝,株數7.7萬株;灌木占地623畝,5.6萬株。設計以森林景觀為主,堅持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的原則,利用地形、地貌形成景觀湖,營造樹種豐富、結構合理、季相分明、自然協調、穩定健康的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