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汽奔馳加班迎戰史上首個“萬輛月”

2012-05-0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他們過了個實實在在的勞動節

    “五一”假期,位于南六環附近的北京奔馳廠區停車場上,60多輛大巴仍是一早準時“報到”,從北京城區接來加班的工人。

    長假中加班,自北京奔馳工廠2005年建成投產以來可不多見。自打節前的加班安排一公布,馬上有工人在炫耀自己“消息靈通”:“知道嗎?5月份,公司給咱們下達的生產任務超過1萬輛,工廠投產7年來,這還是頭一次!”

    上午10時,北京奔馳二工廠總裝車間內燈火通明。汽車發動機、前后橋與車身合裝工位段長劉愛國已經忙活了兩個鐘頭。車間里新招了3名技術工人,劉愛國領著他們到生產線旁的小桌邊坐下。“你們今天的主要任務是現場觀摩合裝工位的生產,并學習工廠生產規程。”說著,他抬頭看了一眼掛在流水線上方的質量監控屏幕。屏幕上,代表著合裝臺19個工位的數字項均顯示為綠色——正常狀態。當日需完成工作量、已完成量、合格率三項數據的顯示分別為:145、41和100(%)。

    “這塊屏幕上顯示的數據可是我的命根兒。”劉愛國沒開玩笑,雖然在百米長的工段內不停巡視,他的眼睛卻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塊屏幕,“根據生產管理規定,如果哪個工位生產出現問題,屏幕便會顯示報警信息,我得在20秒之內趕過去。”

    10時30分,屏幕上一個工位號碼從綠色變為黃色“QC”標志——有工人按下了生產報警。劉愛國一路小跑,10秒鐘到了現場。

    “什么情況?”

    “我這升降踏板感覺不太好使。”

    “我來試試。”替換下了這位到崗不久的工人,劉愛國親自上陣,與其他三位工友配合,手把機械手臂,準備將裝配著發動機的汽車前后橋與車身相連。

    記者看到,整個合裝生產線呈“人”字形布局,劉愛國所在的合裝四人組恰好位于人字交叉點上。左右兩條傳送帶按照同一速度,分別送來了汽車前后橋和車身。這兩個部件“匯合”后,工人們會將前后橋抬到車身底部,使用機械臂將前后橋鉚在車身上。這看似簡單的環節,卻需要站在車輪位置的四名工人像抬轎子一樣默契配合。

    一輛奔馳E系列轎車車身緩慢移動過來,直到右后輪位置正對著劉愛國手持的機械臂,他微微點了下頭,其他三位工人看到了這個“信號”,四人一起踩下各自腳下的上升踏板,吊掛在前后橋上方的車身沒動,地面生產線同步送來的前后橋則被升降臺緩慢抬升至車輪高度。

    劉愛國左手扶著前后橋,眼睛仔細盯著在車身減震器附近預留的螺栓口,當看到其與后橋上預留的螺栓口在水平面上完全重合時,他一松腳,升降臺停止上升,右手趕忙把住機械臂前端的螺栓“槍”,將打在車身螺栓口內的螺栓擰緊、卡牢。這時,同組工友也都完成了這項操作,全程用時兩分鐘左右,而他們已隨著傳送線向前挪了三米,四人走下傳送帶,把各自的機械臂拖回原工位——后面緊跟著的下一組配件到位了。    

    “你回來吧,沒有問題,踩實腳下踏板。”劉愛國把機械臂交給工人,按下了報警恢復按鈕,監控屏幕上的“QC”顯示又變回了綠色。用手背抹了下腦門沁出的汗水,他又去巡視其他工位。

    “大伙兒假期也沒歇著,過了個實實在在的勞動節。雖然加班辛苦,但平均工資也漲了,比生產淡季時多了不少。”劉愛國說。

    北京奔馳生產計劃科經理徐華表示,北京奔馳4月份產量達到前4個月最高的8000輛,隨著4月末奔馳國產GLK車型的上市熱銷,5月份,北京奔馳工廠的計劃產量首次超過1萬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