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演中的《草原記憶》。
作為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首個抵京的代表團,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將分別于6月7日、8日在國安劇院演出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6月9日、10日在天橋劇場演出大型原創民族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將濃郁的內蒙古風情綻放在京城。
《草原記憶》是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持續并精心打造的一臺優秀劇目,至今共演出109場,先后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區“五個一工程”獎等。該劇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和自治區烏蘭夫主席的親切關懷下,上海3000名孤兒被送到內蒙古大草原,在草原額吉、阿爸領養撫育、精心呵護下長大成人的故事。
在藝術構思上,這部舞劇將來自南方和北方蒙、漢兩個民族的人們,以情為線組成一個家庭,通過摔馬鞍、摔口琴小沖突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個性。精心設計的“母親”在狂風暴雨和餓狼群中救助巴特爾,徹夜縫制蒙古袍,暴風雪中“母親”獻身等一件件看似自然、樸實,卻驚天動地的勇敢行為,折射出草原母親博大無私的母愛以及孩子們對草原的摯愛和永久的記憶,頌揚了蒙、漢兩個民族不能割舍的血脈情緣。
這部舞劇生活氣息濃厚,突出草原音樂風格。馬頭琴、呼麥、長調、潮爾等傳統因素的加入與烘托,使古樸典雅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相結合,烘托了全劇的藝術感染力。劇中的春之舞、木馬舞、銀碗舞、風雪舞等,將現代與傳統,時尚與民族融合得恰到好處。
大型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是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打造的五張文化名片之一,歷時三年完成,集世代生息在呼倫貝爾的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游牧、狩獵文化之大成,是國內第一部以“風雪”為主題的舞臺藝術作品,通過舞蹈、聲樂、民族器樂、聲器樂組合,闡釋了北方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勞動和愛情的特有場景和文化內涵。
該劇舞蹈將少數民族獨特的肢體語匯與現代舞蹈有機結合,選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間舞蹈語匯,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文化形式和原生態民族文化等元素,使人們感受到來自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清新、大氣和自然的藝術魅力。音樂采用了國際通常使用的編制技法,使管弦樂、電子樂與民間樂器相輔相成,其中大量使用了口弦琴、鹿哨、鹿鈴、薩滿鼓等民間傳統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