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博物館,“京味兒”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彩塑兔兒爺。
昨天(6月9日),第七個文化遺產日,北京市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首次公布《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扶持辦法》,承諾給予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補貼1萬元,用于開展展演展示、學術交流、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
對于京劇、昆曲等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和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給予足額支持,保障其帶徒授藝、展演展示、資料整理、集體教學等活動。
該辦法將于7月初實施。
2010年,北京設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貼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當時,市級非遺傳承人僅156人,財政確定的傳承補貼標準每人每年8000元。
昨日,非遺保護傳承主責單位——北京市文化局介紹,目前,全市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8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市級非遺項目235項,區級非遺項目586項;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7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6人。
會上,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魯煒強調,政府補貼只是手段,最終助非遺項目走向市場、走進社會,才是目的。他說,政府為非遺項目提供扶持資金和展示、傳習場地,是“救急不救窮”;雖然,讓非遺項目創造效益“急不得”,但政府愿“文火慢燉”、“春雨潤物”,為非遺項目營造傳承和發展空間。最終,“非遺項目要從靠輸血,恢復自我造血”。
亮點 1
學徒可獲“獎學金”
市級非遺項目“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現在基本能維持生計。
“最發愁的是獎勵,也收過徒弟,但付不起他們的生活費,都走了。”54歲的他坦言,獨子是他唯一的徒弟,“兒子快30了,大學學的是(造)汽車,現在在家跟我學做兔兒爺,全家人很矛盾”。
西城區文委調研報告顯示,“傳二代”普遍在20歲至40歲之間,面對事業生活雙重壓力,很難堅守民間技藝學習。
《扶持辦法》稱,北京市將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帶徒補貼制度,定期組織相關領域專家考核傳承效果,為成績優異的學徒提供資金補貼。
魯煒說,非遺傳承需“口傳身授”,要保護它、延續它,首先要為它找到優秀的傳承人和學徒,政府要幫助這些傳承者,特別是要讓年輕的徒弟們生活有尊嚴,學習有自豪感,能創造效益,生存無壓力。
市文化局介紹,市非遺保護中心今年將實施人才培訓計劃,由政府出資,組織和鼓勵傳承人參加項目運營管理、營銷等相關培訓;優選代表性傳承人和有專長的學徒,到高校或研究機構授課或深造。
亮點 2
集聚區將免房租
雖然和兒子一起做兔兒爺的收入,勉強能糊口,但純手工技藝,需自己燒窯制胎,雙彥沒有更多錢,只能靠前兩年東郊祖屋的拆遷款,到昌平去租房,勉強辦起工作室。雙彥算了筆賬,租房、水電、購買泥胚等原材料,建窯、燒窯的費用,攤到每個月,也將近1萬元,“現在什么都在漲價,堅守兔兒爺手藝的壓力越來越大”。
不過,作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煩惱和壓力有望緩解。
《扶持辦法》稱,將在全市范圍內,創建2至3個集生產、展示、體驗、傳習、交流功能于一體的非遺集聚區,為項目單位免費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運行保障,以形成”傳習培訓基地+生產基地+市場集聚”的集聚區模式。
亮點 3
開發非遺旅游產品
在京味兒非遺大展上,兔兒爺展位前,很多人問:“這兔兒爺在哪兒買?多少錢一個?”雙彥有些語塞。雖然兔兒爺已是北京中秋形象大使,但他坦言,真正的老北京兔兒爺,需純手工制作,他每天只能做五六個,銷路并不理想,“現在只有琉璃廠的榮寶齋代售”。
“能不能找人做些兔兒爺的動漫,來拓展非遺兔兒爺的市場?”走到展臺前,魯煒幫只顧埋頭做兔兒爺的雙彥出主意。
《扶持辦法》說,北京將推動非遺與科技融合,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遺項目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服務。同時,推動非遺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支持在重點旅游景區適當位置設非遺展覽展示展銷廳。支持以“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旅游+公司”的模式,設計制作具有北京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的非遺旅游產品。
為幫雙彥們解除“非遺作品被仿冒”之憂,魯煒強調,北京市要加大對旅游產品的監管,特別是打著非遺旗號售賣的旅游產品,一定要打擊“粗制濫造”,確保精心、精致。
亮點 4
資金支持好創意
為幫扶“非遺”項目拓展市場,在昨天的非遺保護工作會上,魯煒還現場征集有市場前景和“營銷創意”的優秀非遺項目。
《扶持辦法》也稱,今后,北京市文化局將每年在全市范圍內篩選5到10個有發展潛力的非遺項目,并向社會公開征集非遺項目的創意、設計、營銷方案,經專家評審、進行優選,對審定的項目給予啟動資金支持。每年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評審,對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給予支持。
市文化局黨組書記張文華介紹,北京將探索創立“北京非遺保護和利用獎勵基金”,形成政府主導,借助社會力量捐資支持,并整合各類資源,共同參與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