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一對80后夫妻捐獻愛女“小希望”的遺體器官,并使兩名分別來自北京、天津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續的故事,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股感動的暖流,多達20余萬網友紛紛發帖留言表達自己的感動和敬佩:因為愛,讓生命延續不息;愛,讓希望永不消逝。 愛,讓“希望”永恒——品讀捐獻遺體的“小希望”的愛與美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一對80后夫妻捐獻愛女“小希望”的遺體器官,并使兩名分別來自北京、天津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續的故事,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股感動的暖流,多達20余萬網友紛紛發帖留言表達自己的感動和敬佩:因為愛,讓生命延續不息;愛,讓希望永不消逝。 “希望”之愛:捐獻“小希望”身上一切可以捐獻的器官 6月17日,記者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見到了“小希望”的父親馮磊、母親王曉菲,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小希望”的細節。 “小希望”原名馮峻熙,出生于2010年4月12日。喜得“千金”,讓馮磊、王曉菲這對80后夫妻很是快樂,他們看著這小小的生命,憧憬著以后的日子里一家三口、合家歡樂的美好生活。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使他們從希望的頂峰跌到了失望的谷底。“孩子出生后不久,發現她抬不起頭,四肢無力,眼神發散,先后去了當地和北京的醫院檢查,結果都是缺氧缺血性腦病。”王曉菲說,她至今仍難以忘記第一次聽到診斷結果時的震驚和無助。 赤峰市人民醫院兒科大夫薩初然貴是“小希望”幾次入院治療期間的主治大夫,她介紹說:“‘小希望’患有的是缺氧缺血性腦病,最后導致腦性癱瘓,這是一種頑疾,很難治愈,而且容易出現并發癥。” 盡管“小希望”的父母知道女兒病情治愈的可能性不大,但26個月來他們從未放棄過。然而,2012年1月,“小希望”出現了肺部感染,并且病情越來越重。薩初然貴說:“正是這次肺部感染引起‘小希望’呼吸衰竭,爾后引發循環衰竭,最后導致‘小希望’離我們而去。” 王曉菲是在“小希望”去世前的一個星期做出捐獻決定的,當時孩子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了。“之前在電視上對人體器官捐獻有了一些了解,我就在想,萬一有一天孩子不行了,我該怎么辦?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她的生命?是不是可以幫助其他母親不再遭受我的痛苦?”王曉菲有了這種想法之后,便開始與馮磊商量。 馮磊說,他第一次聽到妻子的這個想法時大吃一驚。“我不愿面對這個問題,一直在逃避。”他哽咽著說,后來妻子勸他,如果孩子不在了,咱們也能有個念想啊,“就相當于孩子生命還在延續,只不過不在咱們身邊了。”經過妻子的勸說,馮磊決定捐獻“小希望”身上一切可以捐獻的器官。 6月8日,“小希望”病情惡化、呼吸困難,后被診斷為腦死亡,僅靠醫療器械維持心跳、呼吸等體征。6月9日,“小希望”在通過專家委員會對器官狀況評估之后,王曉菲和馮磊簽署了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和終止治療同意書,就在簽字之前,馮磊曾對大夫說,“我最大的遺憾是2年來沒有聽到孩子叫過一聲‘爸爸’,現在能不能滿足我最后一個要求,讓我最后親一下我的‘大丫頭’,這樣我心里也能好過些。” 也正是在簽署登記表的時候,女兒的名字被改為了“希望”。王曉菲告訴記者:“孩子承載了我們太多的希望,無論是她剛出生時帶給我們的喜悅,還是病情確診后我們的期待,她都是我們的希望。現在她離我們而去了,我們仍然希望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能夠頑強生活,愛惜生命,好好活著。” |
“希望”之美:生命在受捐者身上延續
6月9日,“小希望”在赤峰市人民醫院走完了她26個月的人生里程,給她的父母留下了無盡的悲痛和遺憾。然而,就在同時,在去往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航班上,兩場生命“對接”的壯舉正拉開序幕,“小希望”的肝臟和腎臟將使兩名患者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之火”。
9日當晚,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專家連夜乘飛機趕往赤峰市,在“小希望”的心跳停止之后,開展了器官摘除手術。
“小希望”捐獻的肝臟和兩個腎臟,其中,一個七月大的女嬰在北京武警總醫院移植了“小希望”的肝臟,而腎臟則送到了天津第一中心醫院,配型成功的是一位33歲的尿毒癥女患者小莉。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醫師宋文利介紹了手術情況。他說,“小希望”捐獻的腎臟在10日凌晨兩點一刻到達一中心醫院,醫生隨即對器官進行復查和修復,并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凌晨四點開始實施手術,整個手術時間長達4個小時。器官恢復血流以后,患者很快就出現了尿液,手術非常順利。
記者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的病床上見到了小莉。術后的小莉看上去有些虛弱,但說起“小希望”及其父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說:我們素不相識,甚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小希望”給我們全家以希望。“小希望”的父母太偉大了,他們失去了孩子,卻給別人以第二次生命。
“希望”之問:器官捐獻何時成為公民共識?
赤峰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金明說:“‘小希望’是內蒙古自治區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以來的第三例捐獻案例,也是目前全國年齡最小的大臟器捐獻者。”
據中國紅十字會公布的數據,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啟動兩年來,試點范圍已擴大到16個省份,全國共完成器官捐獻207例,共捐獻大器官546個,挽救540余名垂危患者,但這和我國每年150萬的器官捐獻需求量差距還是太大。
在我國,由于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對器官捐獻和移植認識不多,捐獻器官的意愿不強。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國,僅次于美國,然而我國器官需求數量與供給數量的比例是150:1,而美國器官移植的等待者與捐獻者之間的比例是5:1。
專家認為,2歲的“小希望”捐獻器官,給人以震撼和感動,希望人們能從中得到教育和感悟,增強器官捐獻意識,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