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北京傳統音樂節7日晚開幕,首場演出《大河頌》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上演,中國、埃及、印度、希臘等八個國家的傳統音樂表演詮釋了各自的悠久文明歷程。
《大河頌》分為河之源(序曲)、河之道、河之韻、河之圣、河之情、河之匯(終曲)六個篇章,以“大河”為意象和背景,集結了黃河和長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尼羅河、恒河、亞馬遜河、多瑙河世界七大古文明發源的河流文化。演出節目有合唱《黃河船夫曲》、古琴曲《流水》、孟加拉船歌《痛苦與歡樂的河》等與河流息息相關的音樂舞蹈,以及來自埃及、印度、伊拉克等發源于大河之畔的文明古國的民間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表示,傳統音樂是來自過去的無價遺產,也是留給未來的珍貴禮物。北京傳統音樂節是集學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音樂活動,在使老百姓欣賞傳統音樂的同時,又能將其繼承和弘揚。
據悉,第四屆北京傳統音樂節持續至10月25日,將舉行少數民族音樂專場“八面來風奏弦歌”、區域音樂專場“四方水土四方樂”,以及世界傳統音樂專場等26場音樂會;此外,還有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等參加的大師班和四場國際性學術論壇暨研討會等。由中國音樂學院發起的首屆“太極傳統音樂獎”也將在25日的閉幕式上舉行頒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