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外省區市和境外的舞臺演出、展覽展示等文化活動,走進北京的文藝舞臺和各大展館。與此同時,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和文化交流盛會也在北京接連舉辦。北京作為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領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驅動作用、橋梁紐帶作用、薈萃集聚作用日益凸顯——
昨天(22日),對于北京來說,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時令已然入冬,天氣已變寒冷,街面的人群明顯比其他季節少了許多。但是如果走進北京的文藝舞臺和各大展館,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這一天,中國軍事博物館,百余徽派書法精品集結進京,通過“書寫中國——安徽書法華夏行”一展“江淮書風”的靈秀;中國美術館,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誕辰100周年藝術展“山月丹青”,千里迢迢從廣東進京,無聲講述著大師的人生追求;國家大劇院舞臺上,來自上海、臺北、紐約的舞者在一臺晚會中舞出不同文化背景對美的理解;保利劇院的舞臺上,世界四大傳奇音樂劇之一《巴黎圣母院》剛剛拉開大幕……
這些舞臺和展館里,氣溫溫暖如春,觀眾熙熙攘攘。
在北京,海內外精品薈萃的藝術大餐,可不是僅限于這一天的“特供”。每一天,北京的人們都能在豐富多彩的藝術享受中,體會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無窮魅力。
外省市藝術家:
“進京演出成了一種習慣”
“這已經是我今年第五次來北京演出了,下個月我還會在北京登臺,年底也會再來。”梅蘭芳大劇院,嘉賓如云、燈火通明。9月9日,“喜迎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京津滬京劇名家演唱會”已經進行到第二天。麒派老生名家陳少云很放松地等候在化妝間里,正準備登臺獻藝。雖然身為上海京劇院的名角,但北京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舞臺。陳少云的名字,對北京觀眾來說,也十分親切。僅2012年,京城戲迷就在國家大劇院的2012新年京劇晚會、長安大戲院的《赤壁之戰》、梅蘭芳大劇院的“聽書看戲品國粹專場演出”,以及長安大戲院的“霜葉紅于二月花——2012年重陽節京劇名家演唱會”等舞臺上都見過他的精彩表演。
“起初,我還擔心海派京劇北方觀眾會不熟悉、不習慣,不免忐忑。但這些年演下來,我發現北京觀眾非常熱情。他們喜愛傳統戲曲,而且接受能力很強。我在北京的演出自然越來越多。”陳少云坦言,北京不光有好觀眾,還有好伙伴。幾年前,他與北京京劇院合作《宰相劉羅鍋》。從此以后,“進京演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在今年的多次進京經歷中,“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北京站演出給陳少云留下的印象頗深。這個在北京舉行的上海文化周,六天七臺演出,在北京掀起一股上海戲曲熱,吸引了六千余位首都觀眾走進劇場。他主演的《成敗蕭何》幾乎一票難求。
而北京觀眾也不獨“偏袒”上海文化。北京觀眾的包容和高素質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牢牢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文藝院團和藝術家們。不久前在長安大戲院登臺的“向黨的十八大獻禮——河南省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帶來了四臺八場河南豫劇,別看是地方特色濃郁的劇種,同樣受到首都觀眾熱烈的追捧和歡迎。
僅對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中山公園音樂堂、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等大型劇場的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1至11月,全國30個外省區市院團進京演出已達一百余臺,演出三百余場。而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等大型展覽館內今年已展出外省區市大型藝術展覽近30個。甘肅蘭州的舞劇《大夢敦煌》、陜西愛樂樂團的交響音樂會、山西話劇院的話劇《立春》,以及《齊魯頌——山東中國山水畫作品展》、《現代之路——云南現當代油畫藝術展》等,豐富了首都的藝術大舞臺,也讓全國各地藝術作品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間。
“來北京演出,不僅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宣傳效果成倍增加,而且我們每次來都不會放過北京豐富的專家資源。”一位經常帶團來京演出的院團負責人說,一個新作品要想聽取專家的意見,獲得真知灼見,毫無疑問,首選地就是北京。
海外藝術家:
“在北京談世界大買賣”
北京不僅是外省區市藝術精品的聚集地,也是海外藝術奇葩的綻放之所。
據北京市文化局統計,2012年1至11月,北京共審批來京涉外演出492臺,14475場。在涉外演出中,港澳臺演出126臺,占比25.6%,演出232場,占比1.6%;外國演出366臺,占比74.4%,演出14243場,占比98.4%。此外,涉外演出中的駐場演出98臺,占總數19.9%,共演出13664場,占總場次94.3%。非駐場演出394臺,占總數80.1%,演出811場,占總數5.7%。此外,根據市文化局的統計,2012年1至11月,北京已審批美術品進口209項,4359件。這些藝術品,或走進博物館,或走入畫廊櫥窗。
這些海外的演出,不僅有年輕人喜愛的流行樂演唱會,還有交響樂、舞蹈、話劇等眾多高雅藝術演出。其中“卡雷拉斯巔峰之夜2012北京演唱會”、當今世界芭蕾舞壇“一姐”希薇·紀蓮舞蹈專場《六千英里》、話劇《寶島一村》等經典演出都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
在紐約發展的臺灣舞者徐芳宜,昨天第一次以制作人兼舞者的身份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她終于與自己“心儀”已久的芭蕾巨星、來自上海并成為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最亮明珠”的譚元元合作一支舞。而這個作品在北京首演后,將會再赴歐洲和美國上演。“沒想到,我們兩個在美國發展的華人舞者,在北京才有了合作。”徐芳宜笑道。有朋友調侃她,這可是“海外開花海內香”。這還不是最讓她驚訝的。從準備演出到現在,她在北京呆了還不到一個星期,卻發現她的眾多圈中好友,那些在國際舞壇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們這段時間都在北京。因為大家都是來參加國家大劇院首屆舞蹈節的。“大劇院太厲害了!能把這么多世界優秀的舞者聚集在一起。”徐芳宜由衷贊嘆道。而在這份因北京而起的緣分中,國際藝術家們也珍惜彼此見面的機會,尋求合作。
“我想請你去意大利那波利演出,可以嗎?”11月20日晚,當旅美現代舞家沈偉的舞蹈晚會《春之祭·天梯》在大劇院落下帷幕后,一位上了年紀的意大利演出商闖到后臺,當場找他談生意。兩個人用英語交談了幾分鐘,就已經把雙方在意大利的資源和需求說得明明白白。后來,這位意大利演出商感嘆,自己從意大利來,在北京看了一個中國舞蹈家帶領的紐約現代舞團的表演,并要邀請他去歐洲演出,“這是多么奇妙的組合啊!”
伴隨著在世界演出市場上的地位日益凸顯,北京,正在逐漸向亞洲演出市場中心發展。“在北京,人們談的可是世界的大買賣。”有演出商發出這樣的感慨。
大型文化活動:
從這里尋找行業風向標
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音樂節、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要想數數2012年北京有多少大型文化盛會,一雙手十根手指恐怕是不夠用的。
為什么這么多大型行業盛會都在北京舉行?答案很簡單,人們要在這里——一個行業的源頭,尋找行業的風向標。
就拿北京國際電影節來說,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每年電影產量超過全國總數一半以上。在北京舉辦的電影節,對行業的影響不難預見。2012年,合拍片成為電影節上的熱點話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很多參會者都是合拍片的受益者。中外電影人合作日益密切的情勢中,利用合拍片巧妙推介中國文化,拓展收入渠道,增加電影收益成為很不錯的選擇,而北京國際電影節就為合拍片中合作各方尋求利益平衡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思考。
2012年的圖書訂貨會,也給出版界帶來不少啟示。北京地區圖書出版單位占全國41%,報刊種類占全國30%,音像出版單位占全國43%。在由民營圖書公司發起的圖書訂貨會上,今年正規出版社幾乎全體出動,集體向民營公司學習選題策劃和營銷思路,這個現象透射出全國出版業的動向,體制改革正將養尊處優的出版社逼進市場競爭。正規出版社的雄獅猛醒,無疑將會加劇出版業的競爭。在圖書訂貨會上,很多出版社聯合體,就是“正規軍”們抱團闖市場的一種方式。
而在北京國際設計周,大視野推動大設計,是設計人才的最大收獲。北京,從來都不是關起門來搞文化的地方。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開放態度更是有目共睹。設計周不僅邀請了大量國際設計師和國際品牌參展,連志愿者都是臺灣大學生。甚至,如此開放的胸懷吸引了一位臺灣大學生在北京一家畫廊找到了工作,并且定居北京。人才的流動必然帶來更加活躍的創意和更大的創新空間,而這,才是一個又一個文化盛事的大平臺——北京的目標。
除大型文化活動外,越來越多的國際文化交流盛會也選擇在北京舉辦。
6月26日,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重要會議——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舉辦的第一個涉及條約締結的外交會議。來自154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和48個國際組織的721名代表云集北京,共同締結了《北京條約》。成功舉辦此次外交會議和締結《北京條約》,既是國際知識產權界的重大外交盛事,對通過知識產權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推進國際知識產權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加強我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提升國家和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北京也適時借力這一契機,著手打造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首善之區和國際“版權之都”,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文化軟實力注入新的內涵……
美麗的北京,越來越成為一個世界性文化展示、交流的大平臺。豐富多彩的國內外文化精品爭相到來,精彩紛呈的國內外文化盛會接連不斷。北京作為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領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驅動作用、橋梁紐帶作用、薈萃集聚作用日益凸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北京,越來越展現出其無窮的魅力和強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