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技術的貢獻讓世人矚目,如今,由市農科院主持的雜交小麥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快速進入示范應用階段。昨天(24日),市政協委員、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孫寶啟說到市農科院的重要科研成果——雜交小麥時,臉上透著驕傲和自豪:“北京小麥種植面積近90萬畝,如果采用雜交小麥替代常規品種,可實現普遍增產15%,農民每畝地可增收100元,將促進首都籽種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玉米、水稻、油菜和蔬菜種子的雜種化率已分別達到90%、50%、60%和90%,雜交小麥已成為國際農作物種業中最大和最后一塊“蛋糕”。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歷經20余年,在國內外率先創制了冬性二系雜交小麥新品種京麥6號和京麥7號,構建了二系雜交小麥制種技術體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雜交小麥近40萬畝,平均增產15.7%。這一制種技術體系被莊巧生、程順和、劉旭等院士鑒定認為是我國小麥育種領域中的一項重大成果,使我國雜交小麥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稱作中國原創性成果,是作物科學的一項重大突破;被公認為將對提升世界糧食生產發揮重大作用,是繼雜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成果。
“雜交小麥同傳統常規小麥相比,除可增產增效外,還具有苗期生長快和田間覆蓋率高的特點,有良好的節水、節肥、節藥的生態效果,是冬春裸露地覆蓋、減輕大氣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優良大田作物。”作為市政協委員,孫寶啟已提交了《關于推廣雜交小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建議》的提案,建議在北京示范推廣雜交小麥,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專項支持,市農科院牽頭實施,在國際上率先實施“雜交小麥產業化示范工程”,帶動北京高技術種業發展。經過3年的專項支持,爭取雜交小麥達到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的1/3以上,可帶動農民增收近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