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園博會:杭州園再現西湖“花港觀魚”

2013-05-03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站在牡丹亭可俯瞰全園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美,美在西湖。北京園博會的杭州園(見圖)展現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景觀,仿佛一幅新古典畫卷在眼前展開。杭州園占地2650平方米,以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為主線展開,配以桶栽桂花、茶花、含笑、缸栽睡蓮、荷花等植物表現杭州地方特色。以“牡丹亭”為制高點,俯瞰全園,“紅魚池”上架設“九曲橋”,池中金鱗紅魚結對戲水,全景展現“花港觀魚”。園區內的景墻、鋪裝和駁岸上遍布題字、刻畫,體現杭州西湖文化底蘊。

    園中再現皇帝字碑

    進入杭州園,正前方可見御碑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玄燁駕臨西湖,題書“花港觀魚”,刻石建碑于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碑分為陽文和陰文雙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的字。在杭州園的這塊碑上,“花港觀魚”中的這個“魚”字和原碑文一樣,有著特殊的地方。在漢字里,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而康熙一生崇信佛教,他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里。

    除了御碑亭,在杭州園中還有一個亭子——牡丹亭。牡丹亭為重檐八角亭,是園區最高建筑。其地面、吊頂、掛落均有牡丹雕刻。與一般的八角亭不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牡丹亭的頂,都只能看到一部分,這樣的頂在園林建筑中叫做“攢尖頂”。匾額“牡丹亭”三字由當代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題寫。東南側坡有一平臺,平臺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樹姿態鋪砌而成的圖案,平臺旁有一株古梅。

    九曲橋上喂魚

    園中的九曲橋,顧名思義,是指橋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古有“九九歸一”和“九五至尊”之說,均是對“九”這個充滿吉祥、尊貴的吉數集中的概括。

    九曲橋下便是紅魚池,橋上就是觀賞金魚的好地方。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金鯽魚,杭州最早記載金鯽魚是在北宋,蘇東坡曾在凈慈寺旁觀賞到金鯽魚,并留下了“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附檻散齋余”的詩句。人們走上杭州園的九曲橋,可在橋上投餌喂魚,觀賞成群結隊的紅魚張嘴爭食,這時候吟誦起乾隆皇帝為“花港觀魚”景觀題寫的“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詩句,一定會有身臨其境的體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