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外資藥企在京簽下30億元生產基地大單

2013-06-1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我們奔的是未來20年!”

    站在自個兒的辦公室里,盡管窗戶對面正進入收尾階段的研發中心大樓擋住了視線,北京泰德制藥總經理孔泰指著窗子外面,仍是滿臉的興奮,“3公里外,278畝地,我們是奔著未來20年去的!”

    就在不久前閉幕的京交會上,泰德制藥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了一筆30億元的大單。這片新征的278畝產業化用地將建成產業化生產基地,符合GMP要求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注射劑、外用貼劑和固體制劑等多劑型。“我們現在占地只有50畝,生產線擺不開了。”孔泰告訴記者,除了既有藥品擴產外,如何給正在研發的20來個項目“安家”也成了去年起每次董事會上讓大伙頭疼的問題。

    1995年在中日友好醫院制劑樓的一層車間里,只有10來個人,泰德制藥就這樣開始了在中國的征程。18年中,經歷了一次大遷徙,如今扎根在亦莊的泰德在產產品卻并不多,“別看數量少,只有5種。”孔泰告訴記者,這5種產品都實現了在國內“首家研發”,而平均每項產品的研發周期都在8年左右。

    最近,泰德的“小六”有了新進展。這款代號“PC-SOD”的用于治療心臟疾病的生物制劑目前進入了國家藥監局的臨床審批階段,“我們為這款藥前后已經花了16年時間。”孔泰表示,也正是為新成員面世做準備,“是時候擴產了!”

    十多年過去,隨著投資者的變化,泰德的股權結構發生了幾次變化。不過,在孔泰看來有一點始終未變,“我們的投資者看好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在國內參加過大大小小許多次專業展會,孔泰發現在制藥行業,“北京造”越來越成為一個品牌。

    包括泰德在內,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北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北京生物醫藥產業銷售收入已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而德國拜耳醫藥、法國賽諾菲安萬特等一批外商投資企業占北京醫藥行業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額已經占到了全市醫藥行業的一半以上。

    “外資的進入有力帶動了北京醫藥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成為拉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增長的強大引擎。”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