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平安“補血”方案相繼出爐 銀行3000億再融資大幕開啟
近日,平安銀行調整后的定向增發融資方案出爐,根據該行現今的股價狀況,平安銀行采取了“減價增量”的方式,以11.17元/股的價格向中國平安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3.23億股,共募集資金148億元。雖然較最初的定增目標少籌集了74億元資金,但也可謂是給逼近監管紅線的“資本池”來了場“及時雨”。
除了平安銀行外,9月11日,招行的29.6億元A股配股也將上市流通。《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仍有多家商業銀行相繼發布通過新的資本補充工具(即減記型工具)進行融資的公告,累計募集資金額逾3000億元。
市場并未如過去一樣恐慌,這一方面是由于股權融資方案規模相對有限,因此對股市沖擊較小,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監管層再三表態正在研究新的補充資本工具,并有跡象表明可能先行試點優先股。
在銀行的融資方案中,工行擬在2014年底前新增發行不超過600億元;農行計劃在2015年底前發行500億元;建行擬于2015年底前新增發行不超過600億元。中行則在7月份公告稱“經董事會同意將發行不超過6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
股份制銀行方面,民生銀行今年3月份發行了200億元可轉債,在上交所上市流通,轉股前這些債券可以補充二級資本,轉股后則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9月7日,民生銀行公布了《關于“民生轉債”開始轉股的公告》,根據規定,從9月16日起,這些可轉債進入轉股期,即可以轉換為民生銀行的A股股票。
據民生證券測算,“由于這些可轉債的發行,將提高民生銀行2013年 末 資 本 充 足 率 約9 0個b p至11.95%。預計上市流通后一年內即有90%的轉債將完成轉股,假設此次民生轉債于2013年末完成30%至50%比例轉股,那么,屆時將提高該行核心資本充足率27至45個bp”。基于此,民生銀行也寄期望于該可轉債能盡早有一部分在今年年底前轉股,以補充資本。截至6月末,民生銀行資本充足率為9.9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7.86%。
就平安銀行而言,受資本充足率制約,其資產規模、網點、利潤在近年來都比同一時期成立的股份制銀行有較大差距。今年5月,平安銀行股東大會已審議通過了《關于未來三年新增發行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等值減記型合格次級債券的議案》,用于補充公司二級資本。
申銀萬國分析師倪軍分析稱“截至2013年6月末,平安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7 .29%,資本充足率為8.78%,低于其他上市銀行的平均水平和監管的最低要求。按照6月末的加權風險資產進行靜態測算,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募集資金到位后,平安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將可分別提升1.38%。”
東方證券一位銀行業分析師亦表示,“受股價的影響和市場信心不濟,銀行無論是定增還是謀求登陸H股 上 市 , 都 將 在 價 格 上 無 比 糾結。光大銀行H股IPO因發行價格達不到預期,至今懸而未決,但該行的資本充足率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不排除未來該行不能如期赴港上市,就會拋出補充資本的方案。”
實際上,根據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數據可見,自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后,銀行均已按照要求重新計算資本,對住房抵押、國內銀行債權等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進行重新計提。在此影響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普遍有所下降,且在第二季度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截至6月末,資本充足率下降的銀行有7家上市,核心資本充足率下降的銀行有5家。
“受監管規范和大規模信貸投放的影響,商業銀行將持續面臨再融資壓力。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銀行IPO,今年上市銀行亦不會有大規模的股權融資計劃,這主要由于監管機構去年推出了創新資本工具,利用該工具可以令銀行業核心資本充足率提升。”上述東方證券分析師進一步稱。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啟的背景下,長期來看銀行利潤將受到擠壓,這進一步使得銀行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的規模受到限制。基于此,早在去年末銀監會就已經成立了“資本工具創新”課題組。目前,無論是銀監會還是證監會,都試圖盡快能推出優先股方案,并對此進行了反復調研和探討。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從一級市場而言,優先股可以增加融資渠道,尤其是可以采取私募發行的方式,程序會省略很多,公司可以通過很低的成本發行無期限債券,獲得長期低成本資金而不負債;這種方式也適用于非上市公司,等于降低了公司上市融資的沖動。從二級市場來說,優先股一般是在交易所系統集中交易,或由上市公司贖回,如果能將很多大小非普通股轉換為優先股,能大大減輕以往解禁股對市場的沖擊。
農業銀行董事長蔣超良認為,應把一級資本工具尤其是混合一級資本債作為創新的重點。他建議,“當前中國銀行業資本構成中其他一級資本短缺,應盡快研究推出其他一級資本工具。考慮到優先股屬于股權,融資成本相對更高,因此,也可以先行創新混合一級資本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