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NASA禁止中國人參加天文會議 西方科學家批“可恥”

2013-10-06  來源:鳳凰網
[字體: ]

美天文會議禁中國人參與

籌辦人認為“純政治” 歐美科學家抵制抗議

據港媒報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卷入反華政治風波。NASA引述今年3月通過的反間諜新例,禁止中國籍人士出席下月舉行的一個重要天文會議,連正于美國科研機構工作的中國留學生及研究員亦被拒諸門外,有會議籌辦人承認有關安排“純政治,與科學無關”。事件惹來歐美科學家炮轟歧視,行徑“可恥且不道德”,群起抵制會議。

卷入風波的天文會議原定于下月4至8日在NASA的主要航天技術研究基地加州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re)舉行,會議內容環繞NASA的開普勒(Kepler)太空望遠鏡探索太陽系外星體的研究計劃,為天文學術界最重要盛事之一,吸引各國科研人員報名參加。

引用反間諜法 拒絕中國籍人士參與

不過,英國《衛報》報道,NASA早前向華籍申請人發出電郵,表示根據今年3月通過的聯邦反間諜法例,“NASA不可在旗下設施內接待任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同時基于今年7月通過的保安法案,NASA禁止動用資金與中國作任何形式合作,因此正在美國其他機構工作的華籍人士亦不能出席會議。參與籌舉會議的NASA科學家博斯(Alan Boss)拒絕評論事件,但他表示:“這與科學無關,不幸地這是政治問題。”

禁令觸怒科學界,就連西方科學家也看不過眼。耶魯大學天文學教授菲舍爾(Debra Fischer)稱,所屬實驗室的一名中國博士研究生因國籍問題而被禁出席,認為NASA歧視中國學生及研究員,研究團隊全員決定抵制會議以示不滿。

諾獎熱門斥“可恥、不道德” 拒絕出席

被視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的星體專家馬西(Geoff Marcy)指出,會議探討的是遠在數萬億公里外的星體,與國家安全無關,批評禁令阻止特定國家參與純粹的科學研究,“完全可恥,亦不道德”,將損害美國與中國科學家的關系,阻礙兩國的溝通橋梁。

他警告,有關法例將會損害中美研究員建立的關系,萬一將來兩國矛盾升級,這種關系是雙方溝通的重要渠道。他已致函NASA,以基于良知為由,將拒絕出席涉及歧視的會議。

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牛津大學天文學家林托特(Chris Lintott)亦對事件感到震驚,認為科學應開放予所有人參與,以國籍限制出席科學會議做法與冷戰時期的行徑無異。他建議NASA更改會議舉辦地點以避過禁制,如情持續,科學界應全面抵制會議。

新聞背景:

指控華籍NASA員工竊密 反華議員促成歧視法

NASA今次所援引的反間諜法例由共和黨眾議員沃爾夫提出。他以強硬反華立場知名,屢次抨擊中國人權狀況,又曾公開指摘中國向美國發動網絡襲擊及進行間諜活動。

立場強硬

公開轟中國襲美網絡

沃爾夫(Frank Wolf)是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主管商業、司法及科技部門的撥款。2011年,他在預算法案中加入條款,禁止NASA及白宮科技政策處運用政府資金,與中國政府或中國國營企業作任何形式合作,并禁止NASA接待中國官員。沃爾夫指出,中國的航天計劃事實上是由解放軍負責,明言不愿讓中國“有機可乘”,取得美國的技術優勢,特別是航天技術。有關法案令不少獲NASA資助的科學家切斷與中國的合作,并避免取錄中國籍學生,免招麻煩。

今年3月,沃爾夫在國會聽證會上聲稱接獲NASA人員線報,指出任NASA航天及大氣研究員的華籍專家姜波可能從事間諜活動,引起聯邦調查局(FBI)關注,展開調查。姜波曾于2012年12月攜帶一部于NASA的電腦及上司的外置硬碟,返回中國休假1個月,違反NASA的保安規定,今年1月被解雇。至3月姜波準備返回北京時,便在美國的機場被FBI探員以《武器出口管制法》拘捕。

伊朗、朝鮮人同禁入NASA設施

檢控人員指控姜波無誠實披露攜帶電腦,質疑他為中國間諜,惟當局詳細調查其電腦后,無發現任何受管制機密資料,最後當局撤銷控訴,但此后當局便開始限制對外籍人士進入NASA設施,NASA亦停止向來自中國、伊朗、朝鮮等國家的人士發出新的通行許可。

互相猜忌 兩國難展太空合作

美國與中國過往在太空科技上合作不多,雖然中美近日表示愿展開合作,惟雙方在保護知識產權等范疇未有共識,且與軍事相關的太空技術亦為兩國互相顧忌的機密,合作相當困難。

NASA署長博爾登(Charles Bolden)上月底到訪北京出席國際航天聯合會議(IAC)時,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會面,雙方均表示希望加強太空技術合作,例如太空測地學(即在太空探測地球形狀及地殼變化的科學)及通訊衛星等范疇的共同研究。不過有中國科學家對中美太空合作計劃態度悲觀,指太空科技涉及衛星等可用于軍事的技術,只要中美在政治上仍互有戒心,保留大量機密,合作終將流于表面。

專家:華太空對接技術或超美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亦指出,雖然在技術上雙方可能在載人航天領域展開合作,助中美發展政治關系,達至雙贏局面,但美國航天界仍怯於支持中美合作,對華戒心一日未消除,中美航天領域常規科技合作都不可能實現。美國航天基金會中國政策高級研究員瑞恩費斯指出,中國部分航天技術或已領先美國,如太空對接等,若中國能主動與美國分享技術,或可打破僵局,增加中美合作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美國近年質疑中國間諜例子

網絡攻擊:華府今年初曾發表情報報告,點名指出中國向美國企業發動規模龐大而持續不斷的網絡間諜攻勢,直接危及美國經濟競爭力。

同期《紐約時報》等企業陸續公布受到網絡攻擊,并將矛頭指向北京。

華為中興:作為全球第二和第五大的電訊設備商華為和中興,前年起被美國眾議院進行安全調查。最終眾院指兩間公司皆為中國政府進行間諜活動,強烈建議美國政府部門避免使用其產品,但一直未有確鑿證據。

李文和案:1999年底,美國能源部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被控以向北京泄露核彈技術的間諜罪名,受到西方傳媒圍剿,但當局調查後證據不足,不足1年後獲釋,2006年獲美國政府與《紐約時報》等5大美國媒體一同賠償160萬多美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