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海淀東升鎮將不再為辦園區跑手續而煩惱
農民辦科技園,路更順了!
中關村東升科技園要擴園了。這個由農民入股、全市首家以“中關村”命名的鄉鎮科技園,今年年底將全面啟動二期建設。二期建設用地160多萬平方米,規模相當于一個中關村西區。
“前期手續快走完了,現在就等著立項了。”記者日前到海淀東升鎮采訪,規劃科科長孫明迪整理好了厚厚一沓材料,準備到發改委等部門跑立項手續。“不出意外,下個月就能拿下!”
孫明迪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項目規劃圖。東升科技園二期的四至范圍在規劃圖上用醒目的紅線勾出。“項目處在海淀、朝陽、昌平三區交界的位置,屬于中關村核心區范疇,將來肯定受企業歡迎!”
他的自信并非空穴來風。2009年,由東升鎮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開發建設的東升科技園一期就受到了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的追捧。20多棟寫字樓在開園當年就招租一空,火熱程度不亞于寸土寸金的中關村西區。
“走,帶你實地看看去。”孫明迪帶路,記者來到已建成的東升科技園一期參觀。進入園區大門,觸目可及是大片綠地,一棟棟朱紅色的寫字樓掩映在柳樹叢中。主路兩側,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環境幽雅怡人。
“原先這兒是鎮里的工業小區,什么鍋爐廠、拔絲廠都在這兒。”孫明迪給記者講起了腳下這片土地的變遷史。“后來鄉鎮企業普遍衰落了,關的關,停的停,有好些廠房都空了。2007年,鎮里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發揮毗鄰中關村的優勢,關停淘汰低端鄉鎮企業,把工業小區改建為科技園。”
鄉鎮自辦科技園區,這在當時是一件新鮮事。“沒要國家一分錢,資金全是鎮村集體自籌的。”以博展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東升科技園一期在兩年多時間內建成,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
“所有寫字樓都是只租不售。”東升鎮副鎮長陳兵告訴記者,這個科技園是農民入股建設的鎮集體資產,只用于出租,每年都能收取租金。凡是入股的農民每年都會得到一筆分紅收益,相當于“長期飯票”。
目前,入駐東升科技園的高新企業已有100多家,年產值達到70億元。除了租金收益按期分紅外,科技園還給地區200多農民提供了穩定的物業“飯碗”。
在東升科技園青年公寓里,記者見到了52歲的劉龍。這位東升鎮后屯村土生土長的農民,曾經是東升鎮鍋爐廠職工,現在是園區青年公寓的項目經理,負責100多間公寓房的日常管理。“一年工資收入十五六萬,年底分紅光去年就分了兩萬四,比從前在鍋爐廠上班可強太多了!”劉龍挺知足。
“農民入股辦科技園,我們東升探索得比較早,這幾年實踐下來,應該說路子還是對的。土地命脈依然掌握在農民手中,但土地產出的經濟效益與日俱增,農民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陳兵介紹,眼下,東升科技園二期項目正在加緊推進,這個月初剛剛拿到環評批復,力爭在年底前跑完立項手續,全面開工。
東升科技園三期建設也即將啟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這對于我們東升鎮來說,激勵真是太大了。”談起未來的園區三期建設,陳兵頗有幾分興奮。由于土地性質的限制,東升科技園二期建設走的是一級開發的路子,“因為按照國家現行的土地管理辦法,集體土地上沒法直接建這么大規模的園區,必須得先征地變為國有土地,再出讓給集體搞開發建設。”陳兵介紹,因為繞了一個大彎,二期項目跑前期手續就花了兩年多時間。
“有了三中全會的精神,咱們農民辦科技園區的路會越走越順。”陳兵告訴記者,如果集體土地可以入市,那么園區的三期建設就可以直接在集體土地上進行,不用再去跑各種繁瑣的手續,時間成本將會大大減少。這樣,園區的建設速度就會加快,全鎮7000多農民也將更快受益。
按規劃,東升科技園三期將在2016年建設完成。全部建完后,東升科技園的建設面積將達到300萬平方米,就業人數將接近10萬人,預計整個地區的產值將達到300億至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