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中關村,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還是種著小麥和白薯的農田,和今天相比,是顯得異常荒涼,這里的荒草長得比小孩子還高,包括“特樓”在內的中科院職工宿舍的南邊,還有很多墳地,如果“保福寺”已經成為了一個地名,在當時這里的確是有一座廟宇,后來改建為小學,正殿和偏殿都用做了教室。
中國科學院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從南京、上海遷往北京的原中研院和原平研院的一批科學家就住進了較早建成的14和15號樓,此外,建國頭兩年來從海外歸來的科學家,像趙忠堯、楊承宗、葉渚沛等人也成了這里的住戶。
1955年,隨著中美大使級會談取得了成果,不少留美中國科學家擺脫了羈絆,打點行囊踏上了歸鄉之路,1956年,中共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更引發了海外科學家的歸國熱潮,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來到科學院,并且大都住進了新落成的13號樓,于是,在中關村就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14、15號樓南方人多,13號樓里留洋的多,其實這種說法并不確切,14、15號樓的住戶絕大多數也是“留洋”的,不過是早期“海歸”而已。
而13號樓里“留洋”歸來的科學家中,南方人也不少,趙忠堯就是留過洋的南方人之一,這位曾經入住14號樓104室的物理學家,不但是世界上第一個觀測到正反物質湮滅的人,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科學家,他組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許多著名物理學家,像王淦昌、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都是他的學生。
當然,在趙忠堯之子趙維志的記憶,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是父親平凡如常人的點滴生活往事,他回憶說,坐在父親的自行車上,我們幾個孩子漸漸長大,有一次,不知是他太累了,還是我變重了,他幾次都不能從后座跨腿上去,從那以后,我再也不讓父親再帶我了,但他又開始帶弟弟妹妹,直到他70歲時,才在我們反復勸說下,扔了他的自行車。
1998年5月28日,趙忠堯辭別人世,他的遺體告別儀式極其簡單,媒體也沒有太多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