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月宮一號完成105天密室生存 三志愿者成功出艙

2014-05-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我國首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試驗系統研制成功,3名志愿者昨天出艙

    月宮一號完成105天密室生存

    “月宮”問答

    1、如何選擇植物?

    劉紅:植物必須有營養、比較容易種植、生長周期較短。此外,密閉艙空間有限,植物的個頭兒要比較小,最好不需要光周期,這樣無論白天夜晚都能生長。

    2、為何試驗進行105天?

    劉紅:“月宮一號”內分批次分時間種植了很多植物。考慮到生物試驗的重復性,將時間定為105天,在此期間,小麥可以收15批,空氣可以完全循環三次。

    3、“月宮”如何應用?

    劉紅:在飛往月球、火星等天體的飛船上,或是在這些天體上建立基地,就可以搭載“月宮”,構建類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態系統,供人類長期生存。

    昨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內,神秘的“月宮一號”緩緩開啟艙門,謝倍珍、董琛、王敏娟三人微笑著走出“月宮”,手里還拿著親手種植的四季豆和胡蘿卜。剛剛結束105天“密室生存”的他們,成功完成我國首次長期多人密閉試驗。

    隨后,北航宣布,我國首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試驗系統及其實驗裝置“月宮一號”研制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這一技術為宇航員在太空長期生存奠定基礎。

    探秘“月宮”

    百平方米“月宮”

    每日運行費用近一兩萬元

    北航新主樓西側,有一排藍頂白墻的房子,房子里就是神秘的“月宮一號”。

    據介紹,“月宮一號”分兩期建設,由一個綜合艙和兩個植物艙組成,總面積達160平方米,總體積500立方米。記者眼前的“月宮一號”艙頂部為橢圓形,下部為長方形,看上去像大型油罐車,這只是一期工程。

    “月宮”一期去年10月建成,包括一個綜合艙和一個植物艙,面積達102平方米,總體積約300立方米。綜合艙面積達42平方米,設置有居 住間、飲食交流間、洗漱間、廢物處理間;植物艙共60平方米,可進行三層立體栽培,種植面積達69平方米。植物艙被分隔為兩個植物間,可以根據不同植物生 長需要獨立控制環境條件。

    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首席科學家劉紅帶領的26人團隊負責“月宮一號”的理論、技術研究以及艙室系統設計、安裝、調試等。據劉紅透露,“月宮一號”項目已耗時10年,投入近兩千萬元,其中建立“月宮一號”一期花費1000多萬元,每天運行費用約一兩萬元。

    “月宮”零排放

    水氣食物循環再生

    宇航員在太空生存,離不開氧氣、水和食物,此前人類進入太空,多從地球上攜帶生存物資,但若想在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天體上長期生存,食 物、水等物資的攜帶和儲存將變得昂貴而艱難。于是,科學家設想構建類似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簡稱BLSS)”,解決人類在宇宙中生存的難 題。

    “月宮一號”中就有這樣的“生物圈”,不僅氧氣、水和食物循環再生,志愿者們的排泄物經過生物技術處理后也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

    三位志愿者在植物艙共種植21種植物,包括小麥、大豆等5種糧食作物,胡蘿卜、豇豆等15種蔬菜,另外還有草莓。這些植物不僅提供三人的“口糧”,還是三人的“呼吸樹”“水之源”。

    例如人、動物和廢物處理產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氣經凈化后,從綜合艙送達植物艙,供植物光合作用;而植物艙產生的富氧空氣經空氣凈化后,送到綜合艙,供人和動物呼吸,并提供廢物處理所需的氧氣。

    植物蒸騰作用產生的冷凝水被凈化后,由系統補充微量元素,為志愿者提供生活用水。據劉紅透露,目前艙內每天可以回收300升冷凝水,三名志愿者一天用水只需75升,富余較多。

    此外,秸稈、糞便、食物殘渣等廢物經生物技術處理后,變成“類土壤基質”肥料,用于植物種植。一部分冷凝水與凈化后的生活廢水和尿液也用于植物栽培。

    “月宮”生活

    一日三餐多面食

    吃蟲補充蛋白質

    今年2月3日,謝倍珍、董琛、王敏娟走進“月宮”,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北航博士生王敏娟性格活潑,她是“月宮”中的大廚。“月宮”種有小麥,一日三餐多面食。小麥成熟后,經磨麥機加工變成面粉,王敏娟制作出美味的全麥面包、饅頭、包子、餃子等食品。為了保持艙內空氣干凈清潔,王敏娟做菜少油少煙,比如涼拌黃瓜、毛豆拌牛肉等。

    謝倍珍是北航講師,她負責飼養一種昆蟲——黃粉蟲。這也是一種食物,可以幫助志愿者補充動物蛋白。黃粉蟲能長到2.5厘米,油炸后如薯條般美味,磨碎夾在面包里也相當可口。

    董琛也是北航的博士生,他主要負責照料植物。

    記錄“植物”日記

    看“舌尖”解饞

    “月宮”中的一天從7時30分開始。吃完早餐,謝倍珍處理尿液、回收冷凝水,董琛為植物灌溉營養液;中午12時吃飯,午休一個小時;下午, 董琛負責觀察植物生長情況,王敏娟照料植物,謝倍珍則繼續收集尿液等,并飼養黃粉蟲。晚上則是娛樂健身時間,志愿者們可以上網、打電話、看書,或者是騎 車、玩啞鈴。喜好美食的王敏娟每周還要堅持看《舌尖上的中國2》,結束“密室生存”后,她最想去吃一頓火鍋。

    每天,志愿者們還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完成科研任務,例如記錄植物生長情況、微生物、水質等各種數據,以供后續分析。

    “艙內很干凈,都沒有PM2.5。”王敏娟打趣道。由于艙內少菌環境,志愿者出艙后需要立即戴上口罩,以免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他們還需要到醫院進行全面體檢。

    “月宮”展望

    多項創新領銜美俄

    據研究人員統計,在本次長期多人高閉合度集成試驗中,“月宮一號”試驗系統的總閉合度達到了97%,系統內氧氣和水100%循環再生,55%的食物也是再生而成。

    劉紅透露,與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已建成的系統相比,“月宮一號”更為先進,創新之處包括引入黃粉蟲,能產生動物蛋白;植物更多;在尿液中除回收水外還回收氮素,用作植物栽培;艙內光源更加優化,通過調節LED燈的光色組合,使得光的效率更高等等。

    據劉紅介紹,本次試驗確立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構建方法,初步建立共生植物優化配置與動植物高效培養技術,以及廢物的高效循環利用 等技術。此外,研究人員還發明了新的氣體平衡調控方法,并發現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對植物暗呼吸、光合作用以及人呼吸的影響量化規律,明確生物再生生命 保障系統今后的研究發展方向。

    系統中多項關鍵技術,例如智能化光環境控制技術、高效立體多層栽培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等經轉化后,應用前景廣闊。

    2016年四人密室生存

    志愿者出艙,“月宮一號”的試驗并未結束。6月1日,“月宮”清艙,開展7天的密閉無人試驗,以觀測艙內的氣體狀況。

    依據劉紅的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展“月宮一號”二期工程,除升級已有系統外,還要再建密閉艙,預計2016年將開展更高閉合度、更長時間的4人“密室生存”試驗,為下一步進入太空試驗做準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