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本市年內建30個生態農業標桿園

2014-07-1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本市新一輪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啟動,“清潔空氣”、“凈化水源”、“改良土壤”成為未來首都農業發展的三個核心目標。日前,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三年 內本市將陸續實施漁業增殖放流、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九項重點工程。其中,今年將啟動創建30個生態農業標準化 核心示范園,作為全市農業園區的標桿。

    躋身示范園,要邁過高“門檻”。市農業局副局長閻曉軍介紹說,新的《種植業生態農業園區評價規范》已經制定完成,各區縣正按照這一標準對基礎好的園區進行升級改造。

    位于密云縣的農業生態示范園剛剛通過評定。在這里,所有農產品都采用了全程綠色防控的新技術,達到了零農藥殘留、零化肥污染。閻曉軍介紹 說,這樣的生態示范園今年要在京郊建成30個。各示范園將引進新型種植品種、水肥一體化、生物天敵防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實用新技術,在保障農產品質 量和數量的同時,大幅節約水、肥、藥的使用;園區還要動態監測土壤質量、水分狀況和病蟲害發生,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推行水肥精準化 管理、安全精準用藥和生物防治。

    經過考核、評比,過關的園區將被授予“生態核心示范園區”標牌,便于市民識別。對于核心生態示范園,市農業局將優先給予政策傾斜、資金保障、技術聚焦。

    閻曉軍說,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耕地等自然資源必須要實現可持續利用,而發展生態農業既可為市民提供優質鮮活農產品,又可為市民提供農耕文明多元文化的休閑體驗環境,還可成為阻隔都市污染的綠色生態防線。

 新聞鏈接

    九項生態農業工程

    凈化水源方面:

    ●規模化養殖場糞污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

    ●漁業增殖放流與漁業投入品監管

    凈化空氣方面:

    ●全面實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全面覆蓋裸露農田

    ●提升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凈化土壤方面:

    ●科學平衡施肥

    ●提高農藥利用效率

    ●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推進耕地環境污染防控

    數說生態農業

    近年來,市農業局先后實施了北運河綜合治理、新農村“三起來”、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與綜合利用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持續開展北運河流域水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累計覆蓋面積超過100萬畝,化學農藥、肥料用量降幅達20%以上;

    實施規模化養殖場糞污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805家,使本市成為全國第一個率先完成“十二五”農業水污染物減排目標的省(市);

    通過推廣節能農機具,全市農機柴油消耗量由2006年的8.81萬噸下降到2012年的3.81萬噸;

    通過農村推廣新能源,形成相當56萬噸標準煤的可再生能源等,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