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漢字聽寫大會上理科學霸搶眼 “蒙”出高難詞

2014-07-21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雉堞、旌纛、鼻堊揮斤、僰人懸棺……這些詞語,你可知道它們的意思?又能讀出來幾個?本周日晚,《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將播出第二季的第二場復賽,而在上周的開局賽中,一個個令成人面面相覷的詞語,被十幾歲的孩子依次攻破,不少網友照例開啟一邊跟寫一邊膜拜的節奏。

  在這群機敏慧智的少年中,來自廈門雙十中學的張宏尤為搶眼。雖然他最終未能PK掉嘉興女生計雨彤,但這位初中二年級便已獲圍棋五段、編程一等獎、數學聯賽一等獎的“理科學霸”,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深深震撼了觀眾。

  善于觸類旁通,“蒙”得一手好詞

  聽到主考官讀出“神祇”(音:shén qí 意為天神和地神,統稱神明)一詞,張宏不假思索提筆便寫,僅用了五秒鐘就正確提交。

  “我看過梁實秋翻譯的《沉思錄》,里面有這個詞。宇宙是神,人民所崇奉的神祇只是神的顯示,神話傳說全是寓言。”這位14歲少年的記憶力顯然相當好,而他更令人稱道的是善于觸類旁通的分析能力。

  再次上場,他面對的是“嘲啁”(音:cháo zhōu 意為戲謔,調笑,或形容語聲細碎難辨)一詞。張宏很快寫出了“啁”,卻在“嘲”上猶豫了片刻。考慮到與聲音有關,他毅然決然先寫了個口字旁,又加上“朝” 字。當評委齊刷刷亮燈判對時,張宏露出“又過關了”的調皮表情。

  “我并不是每個詞都知道,每個字都能背得下來,很多時候靠蒙。”張宏笑嘻嘻地道出自己的“秘密”。

  在今年3月23日落幕的福建賽區漢字聽寫大會上,張宏掛帥廈門雙十中學。最后關頭,他寫出了高難度的“韞櫝”(音:yùn dú 意為把東西放在柜子里藏起來,舊時比喻懷才隱退),得以帶領學校團隊奪取冠軍,獲得代表福建省到北京參加省際對決的復賽機會。

  而這個詞,也是他“蒙的”。寫出了“櫝”,張宏一度停滯不動,倒計時即將結束時他靈光一閃,正確補上了“韞”。事實上,所謂的“蒙”,正是張宏對于思考和分析頗為孩子氣的表達。“老師解釋說,這個詞是藏在柜子里的意思,我知道韞有藏的意思,估計著可能是它吧。”

  除了“蒙”,歸類也是張宏青睞的記憶辦法。在他的人物介紹短片里,張宏擺弄著滿地的部首紙片,說那是他發明的游戲。“我確實會通過部首來記憶, 很多人家里小時候都有部首墻嘛。但現在我早就不擺弄這些東西了,是編導過來拍片,需要一個‘酷炫’的表達……”張宏呵呵地笑,如今那些卡片他已熟記于心, 成了下意識的反應。“比如兩點水,就是冷的;火字旁表示熱;月字旁,表示身體上的部位;黑字旁,就是表示黑、腹黑之類……”

  背字典每天百頁,越是“爆難”越要記憶

  雖然更擅長理科,但張宏從內心認識到,每門學科都很重要,他形容自己“還算不偏科”。能夠被選中參加漢字聽寫大會,很大程度也是由于自己平時在看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對他而言,只要能學到新知識,都是一種快樂。

  今年三月,為了選拔學生代表學校參加福建的省級初賽,雙十中學進行了一場測試。在初中部范圍內聽寫100個詞,看誰錯得最少。結果平時就有積累的張宏和另外五位同學(有一位是候補)中選,開始進行集訓。

  紅色硬殼的《現代漢語詞典》是標準參照教材,張宏和小伙伴們按A-Z的順序,每天學一個字母,每一個字下面粗括號標出的詞都需要記憶。拿到福建 冠軍后,雙十中學要繼續參加省級復賽。從4月初到正式比賽的5月10日,大家在會議室里抱著字典,天天從早背到晚。僅僅十幾歲的孩子,翻著詞典這種大部 頭,經常會遇到陌生的攔路虎,需要的耐心與毅力可想而知。張宏笑言自己的上限是每天100頁,然后就開始“頭暈眼花”。

  上周日的比賽中,張宏同校隊友黃靜芳在“旌纛”(音:jīng dào意為大旗,泛指旗幟)一詞上折戟,這也被視作該場的一個“爆難”詞匯。臺下100人組成的成人默寫團沒有一個人寫得出來,當大屏幕打出正確字形后, 大家都一副“這是什么字”的表情……事實上,這種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別提讀音和意義,就連結構筆畫都要細細分辨幾秒才有概念的難詞,也在孩子們的復習范圍 內。張宏略帶遺憾地透露,自己和小伙伴們互相考詞時,他還考過黃靜芳“高牙大纛”(指軍中旗幟,比喻聲勢顯赫)這個詞,只不過大家也覺得“纛”字太復雜 了,應該不會考,沒想到還是出現了。

  對于某些觀眾詬病考題太難,張宏覺得大多數詞語還算正常,個別難詞也是需要的,這樣才能在水平上進行區分。在他看來,比較難的是某些專有名詞和 古文詞。比如自己沒寫正確的“僰(音:bó)人懸棺”(意為一種懸棺喪葬習俗,僰是指我國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某一少數民族)一詞。“我們知識面沒有那么 廣,沒聽說過的話很難猜。”

  學棋開啟早期思維,數學編程觸類旁通

  能夠站在漢字聽寫的賽場上,小選手們對字詞的掌握已然都是非常優秀的,但張宏同樣出色的另一面,使他吸引了更多關注。在個人介紹短片中,這位戴 眼鏡的少年飛速做著數學題、自己和自己下圍棋、噼里啪啦敲著程序的畫面,配合著他輕描淡寫對自己曾獲獎項的介紹,讓人直呼“非神不能形容”。

  “圍棋是最早開始學的,大概在幼兒園大班左右。他媽媽覺得他太好動了,考慮到圍棋能夠修身養性,就帶他去學了。”張宏的父親張偉明呵呵地笑,他 并不認為兒子有多高的天賦,學棋之初也沒有展現所謂“神童”的素質。“一起學棋的有很多小朋友,跟小朋友一起玩就很開心。下棋時輸時贏,也不是說像特有天 賦的孩子,一上來就很厲害。反正這么邊玩邊學,也堅持下來了,初一達到了業余五段。”

  幼時的學棋經歷更多在思維層面對張宏產生了作用和影響,“圍棋需要記憶力、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可能他的這些能力通過學棋都得到了鍛煉和開 發。”張偉明透露,兒子從小學起,就覺得數學很簡單,很感興趣。五年級時,張宏的潛力被老師發現,每天下午3點訓練一個小時,半年后參加廈門小學生數學競 賽就獲得了二等獎。不久前,他參加初二組的全國數學聯賽,獲得了一等獎。

  看中張宏思維能力的不止數學老師一位,小學六年級,張宏被叫去學校的計算機房,在他還不知道什么是C語言時開始學C++。入讀雙十中學后,他加 入了校計算機集訓隊,并在去年獲得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福建省賽區提高組一等獎。“我是一等獎里面倒數的,最后面的。”謙虛的張宏趕 快強調,可他并沒有提及,周圍的競爭對手絕大部分都是高中生,一等獎的獲獎名單里,剛上初二的他,是鳳毛麟角的“另類”。

  “他得了好成績也開心,偶爾會驕傲一下。”張偉明評價著兒子,“但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會向前看。比如說自己是一等獎里面的‘尾巴’,還要努力。”

  做事投入而專注,小陳景潤“即視感”

  直到昨天,張宏還在跟隨學校集訓隊在福州參加計算機省隊選拔訓練,每天早上4個半小時的測試,中午算上吃飯,午休一個半小時,下午2點至5點講題,晚上還要自己繼續學習。照例,他的周圍大多是大上幾歲的高中生,“我是來‘打醬油’的”,張宏還是一副笑嘻嘻的淡定口吻。

  “我們學校的集訓隊主要都是高中生,初中生非常少見。因為張宏的思維發展比較快,讓他參加等級比較高的團隊,有利于他在高水平的集體學習中產生 思維碰撞。”雙十中學計算機集訓隊的曾老師,已經伴隨張宏成長了兩年。平時隊伍在周六訓練,寒暑假也會有集中一到兩星期的訓練。

  在她看來,張宏非常有恒心,做事十分專注而投入。“程序寫起來,至少要一兩個小時,哪里出錯了,兩三個、三四個小時都是有可能的。當他進入到某種狀態,旁邊有人走來走去,說些什么,他都不會在意。”

  因為兒子有時思考問題會太過專注,張偉明忍不住擔心他“入定”時的生活狀態。“容易丟三落四啊,書包有時候就漏掉了。”曾老師也表示,張宏考慮問題時,走到一個地方可能會把杯子落下,東西也會拿錯,“有一點陳景潤的感覺。”

  業余時間,張宏和許多男孩子一樣,喜歡打DotA(一種電腦游戲)。“這是沒有辦法堵住的”,張偉明表示充分理解。這種約束性的事情,通常由媽媽出馬,跟兒子達成約定,一周玩上幾個小時。

  在年級,張宏的成績也并非永遠出類拔萃,“特別好的時候能進年級前十,考差一點就到三四十名。”但父母從未強調他的名次和成績,而是充分相信他的自控力和上進心。

上周日,只知道比賽結果,但從未看過現場表現的父母一起守在電視機前,欣賞兒子的賽場風采。張偉明本來以為兒子會很緊張,沒想到上去還蠻淡定 的,“表現比我想得好很多。”而幾乎背了幾遍字典的張宏,如今儼然成了家里的“小學究”。媽媽常打趣而又充滿驕傲地說,“兒子,你是我們家的活字典啊!有 什么字不認識,問你就行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