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年會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與文化形象”國際研討會29日在北京落下帷幕。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在閉幕上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賈磊磊在閉幕式上演講。
黃會林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上所討論的話題,涉及 中國文化傳播內在力量、創新精神、文化認同、資源整合、媒介語言、現代化等,都是文化的重要內容。研討會匯集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 驗,成為世界各國學者在中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問題上進行溝通的學術橋梁,是第三極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一次重要展示。
她指出,在樹立中國文化形象方面,在建構中國文化話語體系方面,目前的思考和實踐都還遠遠不夠。“我們要不斷壯大并培育研究創作和傳播隊伍,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擔當第三極文化的重任,要加強跨極、跨地域、跨學科、跨時代的交叉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理事郭運德主持閉幕式。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在閉幕式上演講。
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吉象在閉幕式上演講。
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大學亞洲與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加里•西格萊(澳)在閉幕式上演講。
多位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進行了主題演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在發言中多次強調寫好中國字的重要性。他 表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根。使用電腦打字的今天,光靠拼音了解漢字是遠遠不夠的,得靠形、音、意三者結合起來,才能使中華文化長久流傳。
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吉象從電影、動畫、繪畫、建筑、舞蹈、音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七個方面,闡述了我國知名藝術家們如何用現代藝術語言來表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大學亞洲與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加里•西格萊則以茶為例,認為“中國的文化已經走出去了”。他說道,茶葉是中國文明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中國人以茶會友,茶文化就是深入了解中國多方面文化的一個窗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賈磊磊(左一)、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吉象 (左二)、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大學亞洲與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加里•西格萊(右二)、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音樂學教授劉長江(右一)在“三級”對 話現場。
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音樂學教授劉長江(美)在閉幕上演講。
隨后的“三級”對話則圍繞“第三級文化”概念的提出、中國 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誤讀與曲解、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等問題進行討論。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音樂學教授劉長江提出,“第三級文化”并非 是一種排序,而是代表三個不同的極點,中間有很多空間。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賈磊磊表示,“第三級文化”的劃分借用了地理學理論,從文化概念上是成立的。現代跨文化傳播有兩個特別大的障礙:一是沒有共享的文化符號系統;二是易用模式化來套用一種文化。“希望未來能有一本中英學術大辭典。”
據悉,本次研討會為期兩天,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家傳播研究院、會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國際期刊《中國文化國際傳播(ICCC)》聯合主辦。共邀請了60余位海內外知名學者和實踐家,以及15位青年學者,組織了兩場大會發言、四場圓桌論壇、一場三級對話。
蘇格蘭格拉斯大學榮譽研究員阿德里安•馮韋什特在閉幕式上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