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新聞“快閃”的時代,一些新聞熱點井噴之后,卻被冷卻了。
每至年底,“爛尾新聞”都成為公眾心里揮之不去的心結。媒體紛紛通過盤點和回訪等,試圖叫醒那些“假寐”的部門和單位。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組織網民推 選出了2014年十大“爛尾新聞”,包括河南艾滋病拆遷、一筆糊涂賬之城市停車費去哪了、湖南公職人員獵槍射殺村婦等“上榜”。遲遲劃不了句號的新聞到底 “爛”在哪里了?
網民關注2014年十大“爛尾新聞”
相關問卷在新華網投放后,共有4578人參與調查。有關方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或回應總讓公眾覺得還不滿意。
有的回答未見實質。如河南南陽“艾滋病拆遷隊”恐嚇、騷擾尚未簽署拆遷協議的居民及早搬遷事件。我們了解到,雖然官方已經表明幕后黑手是開發商,但有證據 表明政府部門、拆遷公司和開發商之間有著“皮”連著“骨”的關系。“艾滋病拆遷”這條“褲子”里究竟藏了多少條“腿”?我們期待南陽市有關部門給公眾一個 答復。
有的回答過于程式化。如一筆糊涂賬之住宅維修資金,據統計,實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至今,各地收取維修資金在5000億元左右。這筆巨款長期被閑置 在銀行難以取出,似乎處于“沉睡”狀態。但實際上,它們在暗中“錢生錢”,部分被挪用、炒股和理財,淪為某些部門的“生財工具”。對這個群眾反映強烈的問 題,有關部門回答是:“問題比較復雜,目前仍在進一步研究中。”不知道要研究到何時。
有的干脆連個起碼的回應都沒有。如陜西、吉林、湖北等地曝出幼兒園給幼兒服用處方藥“病毒靈”,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其中,西安楓韻幼兒園和鴻基新城幼兒園 喂藥事件尤為引人關注。事發后,西安市警方以涉嫌非法行醫罪對涉事幼兒園的相關負責人和保健醫生等予以刑事拘留。公安和宣傳部門表示無法提供具體處理結 果。
網民關注的其他爛尾新聞還有:河南夫妻半夜被拋墓地,家被強拆;河南貨車司機夫婦服毒自殺;湖南一公職人員射殺村婦;甘肅慶陽兩民警酒后打斷一女子手指; 西安執業藥師考試2440人作弊被抓;麥當勞供應商使用過期肉等。對于這些事件,“還在了解”“還在調查”“還在走程序”,這樣的模糊答案倒有很強的相似 性。
“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極拳;你用回馬槍,我有拖字訣”
通觀這些“爛尾新聞”,大多背后有幾種套路:
第一種套路是對輿論熱點“鴕鳥式”回應。奉“多說多錯,不說不錯”為法門,慣見技能包括“擠牙膏”“踢皮球”。新華社曾追問一筆糊涂賬“城市停車費去哪 了”,至今一些部門仍未公開;同樣,甘肅慶陽民警酒后打斷女子手指,在一些部門沉默推諉中,至今未見處理結果。
有些部門也許認為,輿論監督只是熱乎一陣,于是以靜制動,坐等“新聞”變“舊聞”,幻想盡快淡出輿論和公眾視野。
然而,在愈來愈開放的輿論環境下,“裝鴕式”做法顯得越來越不明智,于是出現第二種套路--“熱回應冷處理”。
有些部門和單位在新聞事件曝光后“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反應倒是迅速,但缺乏實質性后期跟進調查或處理措施。“迅速”背后顯然并非出于“給人民群眾一個真 誠負責任的交代”,而是以“危機公關”“積極應付”,嫻熟運用一套流程打磨公眾耐性。其特點:表態快,處理慢;發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輕問責。河南南陽 艾滋病拆遷中,官方雖然多次通報,然而究竟誰指使了艾滋病人、背后真相如何,至今依然迷霧重重。甚至連公開通報,都有了一套流行的說辭,如:“第一時間” “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親臨指揮”……
圍繞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已經淪為一場公眾輿論和某些責任方比拼耐力的角逐游戲: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極拳;你耍回馬槍,我念拖字訣……你來我往中,公眾迫切要了解的真相和結果模糊依舊。
拖冷了新聞脫不了責任
在信息爆炸環境下,即使是重大新聞,“轟動”效應持續時間也是有限的。一些新的輿論熱點會轉移公眾注意力。如2014年下半年,先是昆山爆炸事故,讓麥當 勞肯德基等跨國快餐企業從供應商黑幕曝光中“脫身”;緊接著,黑龍江省三名嫌犯殺人越獄,又為這起爆炸事故充當了“新聞救兵”……
新媒體時代輿情應接不暇,媒體需要報道的公共議題太多,公眾對于公共事件關注的精力有限,這帶來了新聞監督焦點難以克服的“散光現象”。然而這并不等于公眾就不關心那些新聞熱點的最終結果,更不等于拖冷了新聞就能脫得了責任。
爛尾樓之形成,根源在于缺乏后繼投入。同理,“爛尾新聞”之形成,則是由于面對棘手問題,相關部門無法或不愿做出實質性回應,或者不想推進治本的治理之 道。于是,一些當事者迫于一時輿論壓力,做出一種應付,一種權宜和姿態。內心想的是要避過風頭,寄希望于公眾視線轉移,不了了之。
“爛尾新聞”的出現,根源在于某些當事者特別是權力部門對民意的傲慢和對責任的淡漠。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其職責是暴露問題;至于如何查、查到什么程度則是相關部門和當事者的職責。遺憾的是,仍有如此多的新聞“爛”在了“拖”字上。
一旦“太極拳”打敗了“三板斧”,“拖字訣”勝過了“回馬槍”,最終將損害公眾權益、損害政府公信力。
從追蹤到追責,改革的“機會窗口”
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交流時強調:“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 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這句話道出了破解“爛尾新聞”的核心思路:面對輿論,尤其是官員必須有擔當、敢擔當,做到“心 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在一些追蹤回訪報道中,媒體總會遇到“我不知道”“不歸我管”“你問某某部門”等回復,面對這些“常用語”堅持不懈地追下去,相信有理、有據、有力的追蹤有助于推動“爛尾新聞”的解決,推動責任政府、責任社會的建立。
防止“爛尾新聞”,是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需要政府完善公共事件調查處理全程信息公開和信息通報制度,更需要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說到底,“爛尾新聞”“爛”在責任缺失上。
“爛尾新聞”背后隱含雙重責任:熱點事件本身的問題責任;讓熱點事件“爛尾”的責任。對于那些擅長糊弄公眾,制造“爛尾新聞”的直接責任者要進行問責。從 這個意義上講,住建部門治理建筑“爛尾樓”時,對建筑質量違法違章黑名單進行通報,對責任人進行問責的做法,值得治理“爛尾新聞”借鑒。
讓“爛尾新聞”從“追蹤”走向“追責”,新聞輿論才算真正完成監督職責,公共事件的處理才能還原公平正義,才能真正體現真誠反思切實整改。這樣,每一次公共輿論事件的處置,又何嘗不是一次推動改革的“機會窗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