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錢去哪兒了”叩問“權該如何用”

2014-12-27  來源: 新京報
[字體: ]

“錢去哪兒了”,實則卻指向“權該如何用”。歸根結底,是一個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的問題。這本身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4年,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陸續10次播發追問向公民征收的各類行政性事業收費或政府基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謎”,調查后 的發現令人觸目驚心。而相關部門的回應,不是“仍在進一步研究中”,就是“尚無規定和具體辦法”。“錢去哪兒了?”仍欠公眾一個交代。

  這些追問包括:近20萬億元土地出讓金去哪兒了?民航發展基金用在了何處?住宅維修資金所用幾何?涉農資金腐敗問題為何頻發?科研經費有多少是 被真正用在科研上?關乎民生的水、電、汽油價格中,“附加費”為何多多?高速公路何以成為“印鈔機”?彩票資金去哪兒了?都是存在已久,社會一直不停呼吁 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組“錢去哪兒了”的系列追問,不可謂問題不尖銳。以彩票資金而言,用浙江體彩一位內部人士的話說,這是20多年來央媒首次觸動這個敏感問題,“也該拿出來曬曬了”。然而,“言者諄諄”的追問,何以只是“聽者藐藐”呢?

  這一方面緣于相關部門對媒體報道、公眾審視的不適應。作為管理部門、執行部門,一直以來,早已習慣了質問他人,鮮有自身成為被追問對象的可能。 這也印證了政府自身改革的迫切與必要。另一方面,卻也與權力紅利的固化有關。一定程度上,這些行政性收費和政府基金已很難輕易撼動。

  以高速公路收費而言,已到期的公路延期收費,或者換個馬甲,以改擴建的名義繼續收費。而交通運輸部“適時”公布的統計公報,卻得出了“總體虧損661億元”的結論,也難讓人信服。盡管審計署已表示明年將審計部分高速公路,但錢去哪兒,恐仍難公開透明。

  問題看似是在討教“錢去哪兒了”,實則卻指向“權該如何用”。歸根結底,是政府部門能不能依法行政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并無任何討價還價、博弈退讓的空間。這本身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實,并不是不可以有行政性收費,而是這樣的收費必須滿足諸如標準合理、依據合法、過程透明、去向清晰等要件。換言之,應該體現充分的公開透明,而不能一味“悶頭發大財”。

  “十問”云云,說到底表明了社會公眾一種普遍的不滿情緒。回應這種情緒,紓解這些質疑,僅僅以“研究”、“等待”之類的拖字訣來應對,顯然不行。根本之策,還在于搞好頂層設計,強化內部監管,徹底公開信息,擴大公眾參與監督。

  同時,還要堅持推進改革,以改革約束權力,以改革矯正改革中出現的政府越位、缺位現象。此外,對于那些公然觸碰底線、攫取公共利益的管理者,也要嚴肅問責。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