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個人稅號時代漸近,我的稅號究竟捆綁了什么?

2015-02-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繳社保、買房子、炒股票……請先提供您的稅號,家庭計征個稅、開征房產稅、破題遺產稅……先要人人有稅號。

  3日在國務院法制辦征求意見結束的《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告訴我們,個人稅號時代漸行漸近。今后,一個小小的稅號不僅會滲透我們的生活,還將讓我們充分了解自己的“稅上人生”。

請提供你的稅號

  個人稅號,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可謂歷史悠久,其使用的頻繁程度甚至超過身份證號。隨著我國個人稅號時代到來,這小小的號碼又將會怎樣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國家將為每個人編制一個具有唯一性的稅號,這個稅號終身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即使有一天姓名更改了,稅號也不會改變。這不禁讓人想起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世上只有兩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納稅。

  是的,買車需要繳納車購稅、買房需要繳納契稅、炒股需要繳納印花稅……每個人都不會生活在真空中,什么都不做,所以每個人都會納稅,每個人都會有稅號,不會有例外。

  個人稅號,很有可能就是身份證號,或是在身份證號基礎上編制的,而根據我國的社會保險法,身份證號與社會保障號是一樣的,今年,社會保障制度并軌后,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社會保障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將有一個“三合一”的號。

  稅號和社會保障號合一是世界通行的做法,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出于好記的原因,但還有很深刻的一層含義,這象征著因為你向政府納稅,所以政府向你提供社會保障的邏輯關系。

  “請提供你的稅號”,這句話我們將會經常聽到,比如每個月繳納社保費、退休后領取社保費的時候,如果是單位代扣代繳,單位就會代為提供;再比如向政府部門登記自己的土地、房屋等不動產的時候。

  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涉及合同、協議都會要求提供個人稅號,買賣、租賃房屋中需要提供;炒股票、買保險時需要提供;銀行也會在每筆大額轉賬時,向稅務部門提供賬戶人的個人稅號。

先要人人有稅號

  我國提出建立個人稅號至少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在談及個稅改革時提出,依托個人身份證件號碼,編制納稅人識別號,以此為基礎,按照“一戶式”儲存的要求,建立完整、準確的納稅人檔案。

  個人稅號與個稅改革常被同時提及。2015年,在提出建立個人稅號制度的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也在2015年的改革清單中列出,要抓緊推進個稅改革,研究提出改革方案。

  個稅改革的目標是“綜合計征”,十分專業的術語。舉例來說明,一邊是很多筐,里面分別裝著個人的工資收入、股票收入、租房收入等,這些收入用不 同的稅率計征個稅,結果就是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交的稅差不多;一邊是一個大筐,把所有的收入放到里面用統一的稅率計征個稅,低收入者少繳稅,高收入者多繳 稅,后者就是“綜合計征”。

  個人稅號實際就是那個大筐。在收入多元化的今天,有了這個稅號,每個人的納稅信息才能歸集到一塊,不再是碎片化的,才可以綜合計算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收入情況與稅率水平,才能實現個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表示,未來我國個稅會考慮家庭負擔情況,如將贍養人口、房屋按揭貸款等情況計入抵扣因素體現公平;部分所得項目,如股息、分紅等隱性收入將實行綜合計稅,并優化稅率結構。

  從種種跡象預見,2015年,沉寂多年的個稅改革將會有動作,而個人稅號是實現這一改革必需的技術條件,這二者必須同步推進。

  事實上,不僅個稅改革,包括房地產稅改革,包括開征遺產稅,這些與我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直接稅改革,都需要個人稅號制度的建立作為基礎,只有能夠掌握個人稅號中的個人交易、收入、財產信息等,才能消除征稅漏洞,實現公平征稅。

小稅號背后的大征信

  個人稅號,實際就是為每個人一生的納稅行為建立一個檔案,將個人的各種納稅行為集結在稅號之下。

  在全程參與《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修訂與討論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看來,個人稅號,表面只是一個小小的號碼,其背后是捆綁在上面的納稅信息,再背后其實就是社會征信體系。

  身份證號、個人稅號、社會保障號是否三號合一并非核心問題,真正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制度和信息是否深度共通。

  納稅信息能否與每個人的身份信息、銀行信息、不動產信息等實現共享,能否打通部門的壁壘,實現各個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消滅信息“孤島”,這是建立個人稅號制度的核心,也是建立全社會征信系統的核心。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在整個社會征信體系中,誠信納稅是作為一項最基本的考量,一個人有一次納稅不良記錄,就會在出入境、銀行貸款等方面“寸步難行”,而擁有良好的納稅記錄,將會是一筆非常寶貴的信用財富,助力個人的“一路暢通”。

  在個人稅號的頻繁使用中,“我是納稅人”的意識將不斷被激活,個人“稅感”將不斷保持。那么,作為納稅人,就會越來越多地思考我繳的稅是不是跟享受的社會服務對應,就會越來越多地監督政府究竟怎么去花錢,這也要求政府的透明公開,這也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標志。

  一個稅號捆綁了很多,也將牽動很多。稅收,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每個人的錢袋子,我們通常所說的稅收法定也好,稅負公平也好,都需要人人關心稅的氛圍,而個人稅號時代的到來也將讓我們充分了解自己的“稅上人生”。

國家擬為個人編制“稅號”

《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 (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結束

  2月3日,《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在國務院法制辦征求意見截止。這份內容豐富的意見稿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明確了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法律地位。

  “國家施行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意見稿中明確,今后,稅務部門將按照國家標準為企業、公民等納稅人編制唯一且終身不變的確認其身份的數字代碼標識。

  目前,我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都擁有稅務登記代碼,主要由區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組成,個體工商戶稅務登記代碼為其居民身份證號碼。對于自然人,稅務代碼制度卻沒有實現全覆蓋。

  對于自然人的納稅人識別號,這份意見稿明確:“自然人納稅人或者其扣繳義務人應當自首次納稅義務發生之日起,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納稅申報期限屆滿前,向稅務機關申報,稅務機關登錄其納稅人識別號”。

  事實上,在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在談及個人所得稅改革時已經提出,依托個人身份證件號碼,編制納稅人識別號,以此為基礎,按照“一戶式”儲存的要求,建立完整、準確的納稅人檔案,對納稅人的收入和與其納稅事項有關的各種信息進行歸集和整理,并實施動態管理。

  全程參與《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修訂與討論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說,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夯實體現納稅人誠 信體系,用納稅人識別號串聯起各方面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管稅”,也能為未來房地產稅法制定、個人所得稅法的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頒布于1992年,歷經1995年的一次小修和2001年的一次大修。本次修訂啟動于2008年,也是一次大修,修改條款比原條款還多,意見稿也將會根據征求意見情況,提交全國人大完成修法程序。

義務的收據 權利的憑條

  “納稅人識別號”是什么?既然我們都有身份證,所謂“第二張身份證”有何必要?隨著《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3日截止,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因為稅收就是從公民荷包里拿錢,所以一定要用最通俗的話,直截了當說清楚。

  其實,“納稅人識別號”既可以說是納稅“義務的收據”,也可以說是納稅人“權利的憑證”,權利與義務高度統一。而確立“納稅人識別號”的法律地位,釋放了依憲治國、依法治國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政府相當于負責為納稅人打理錢財的管理者;政府使用稅款,為納稅人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務時,公民相當于購買這些公共服務的消費者。將跟隨我們一輩子的“納稅人識別號”,就要提醒這個法治事實。

  作為一項基本義務,憲法規定了公民納稅的義務。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恪盡義務——但對此我們并不總是清楚的。

  長期以來,我國對征稅行為強調得多,對納稅主體強調得很不夠。“納稅人識別號”就是明確納稅人“股東”主體地位。我們納稅是為了向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因此“納稅人識別號”是權利的憑證:我們花了這個錢,政府提供的服務不能缺斤短兩,必須貨真價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從依法治國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高度對財稅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依法治國與稅收體制改革是高度契合的。

  法學家強調,“納稅人識別號”與誠信社會建設高度契合。其實,這絕不僅僅涉及公民個人的納稅信用問題。稅收本質上是納稅人與政府的一種等價交換 關系。政府為納稅人提供教育、衛生、治安、社保等公共物品,納稅人為此納稅。這種等價交換是現代社會存在的基石。納稅人要講誠信,征稅方更要講誠信,才可 能有現代稅收的順利運作。

  當然,一切都離不開健全社會的稅收法治觀念。讓包括小學生在內的每一個普通公民,都能用幾句講清楚“個人稅號”是什么,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

  (記者王立彬)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

一號多能,美國個人“稅號”關聯社保與信用

  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有句名言:世上只有兩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納稅。個人所得稅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最大來源,一般占45%左右。與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由來已久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與納稅人識別號制度。

  根據美國法律,每一個在美居住、有收入且符合一定條件的人都有義務申報聯邦所得稅,否則面臨民事甚至刑事處罰。

  美國聯邦政府的征稅機構是國內稅收署。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會批準國內稅收署將此前已配發給每個公民的社會安全號當作納稅人識別號使用,自此建立起社安號與稅號合二為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基本覆蓋所有納稅人。

  美國社安號是一組9位數號碼,類似國內的居民身份證號,由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核發并印在一張彩色紙卡上。社安號設立于上世紀30年代,起初用來 向政府申報個人薪資并確定個人是否有資格獲得社會福利保障。隨著社安號具備納稅記錄功能,其作用逐漸擴大。它不僅是合法工作的許可,申請駕照、開設銀行賬 戶、申請信用卡、到醫院看病等都要用到它。

  社安號還是查閱個人信用記錄的關鍵信息索引。只要將個人社安號輸入全國聯網的電腦系統,便可查詢到個人所有背景資料和信用記錄,包括年齡、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水電費繳納、個人所得稅繳納以及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打交道的記錄。

  記者剛到美國時,辦理公寓入住手續、繳納水電費、電視網絡費都曾遇到房產中介或專業繳費公司要求提供社安號,以查閱個人信用記錄。由于缺乏相關 記錄,記者辦理這些業務時都要先交一筆押金,連續幾個月按時支付賬單后,押金才予以退還。記者拿到社安號后大約半年,才夠資格申請到第一張信用卡。

  美國政府將社安號作為納稅識別號,極大地降低了個人偷逃稅行為的可能性和政府的稅收征管成本,對建設誠信社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旦留下不良納稅記錄,這個污點將終身相隨,無論找工作還是開公司都會四處碰壁。

  一些移民即便不具備申請社安號的資格,同樣可以向美國國內稅收署申請個人納稅識別號。例如,那些購買或出售美國房地產的外籍人士,即便不在美國長期居住,也需要申請個人納稅識別號,以便按照當地法律規定納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