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近日宣布啟動阿里云大學合作計劃,聯合8大高校開設云計算與數據科學專業,預計在3年內完成100所高校的專業課程開設,擬培養5萬名云計算和數據科學工作者。
教育領域的投融資風暴接踵而至,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擁抱帶來了教育技術的革新,引起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互聯網+”在哪些方面影響教育?未來趨勢如何?記者帶著疑問走進高校進行采訪。
“更開放 更平等”:傳統教育生態三重壁壘被打破
教育曾被稱為21世紀最保守的行業之一,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也逐步由封閉走向開放。
教育部等五部門于2014年11月16日聯合下發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
值此春風,強區域化、半封閉性的傳統教育生態三重壁壘將被打破。
首相,“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體現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趙國慶認為,它打破了權威對知識傳播的 壟斷,拓寬了學生汲取知識的渠道。一方面,互聯網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功能和價值,惠及數以萬計的學生;另一方面,因區域、時間、師資導致的教育鴻溝逐一 被填平。
青海大學本科生程萬瓊告訴記者,觀看清華線上教育平臺“學堂在線”上的優質課程資源幾乎是他每天課后的必修課,在線教育平臺中的創業、技能培訓課程給有需求的成人提供了二次就業和創業的更大可能。
“互聯網+”打破的第二重壁壘是師生之間的邊界。在傳統教育中,知識的權威來源是教材及把握教材的教師,互聯網平臺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更多通道,師生間知識規模的天平不再絕對地偏向教師。
“與其控制學生、灌輸學生,不如引導學生、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關注他們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上海徐匯區一名教師在其個人博客中寫道。
此外,被打破的第三重壁壘是、“優等生”“后進生”的界定不再涇渭分明。“認真聽講、不開小差的總是優等生,逃課上網、不寫作業的就是后進生”等諸如此類的評判標準不再適用于各個學段的學生。
“對‘優秀學生’的定義也應當被改寫,以傳統校內考試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考察方式或許已經過時了。”中國人民大學大四學生仲童軒說。
“凡事搜一搜”:在線課堂風頭正勁 校園是否會被取代?
“互聯網+”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然而互聯網+為教育領域播撒的除了“紅包”,也有“炮彈”。
一種聲音說,碎片化學習方式更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獲取知識的深度有所下降。
北京市西城區高中畢業生家長劉偉成向記者反映,“凡事問百度”的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得過于便利,思考和學習的過程被削弱,使孩子專注度和深度學習的能力明顯不足。
也有聲音說,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剝奪,德育、美育、體育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學生與實踐、現實脫節,對智力的發展、意志品質的培養并無裨益。
這些隨之而來的擔憂引發了教育界對“傳統校園”、“在線課堂”是否互為替代的討論。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稱,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消失一半,哈佛商學院院長說,不是50年,是15年。未來校園真將被取締嗎?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認為,學生在大學階段獲取知識的渠道除了校園生活中與同輩和前輩的交流、課堂聽講與講座活動,還有實驗室或實踐中 的討論與合作。前兩種渠道或被在線教育取代,因此,未來大學教育中灌輸知識的比例會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實操和討論課程的增加,尤其是交互式學習、分享與討 論。
隨著知識不斷更新拓展,知識的復雜度、融合性不斷增強,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未來大學還會存在,但已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大學了。”李志民說。
再者,網絡課程數量與規模急劇膨脹,而教學質量誰來把關?知識點、價值觀的正誤誰來審核?新的教育生態形成過程中,新的矛盾層出不窮,懸而未決。
“育為本 網為用”:直面新舊教育生態更替 順勢而為
不可否認,“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一次生態更替,然而,不論互聯網+教育如何以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為特點,以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為特征,其本質還在教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教育核心層面的東西幾千年中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互聯網作為信傳播的媒介與工具,并無法具備教育的精神、理念與哲學。
有業內人士表示,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發明都會對文明產生巨大影響,未來互聯網+教育將面臨三大趨勢。
教師的角色定位將經歷三大轉變:從資源提供者到資源選擇者和資源組織者,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問題解決者,從集體化教育者到個別化教育者。
同時,隨著在線課程用戶黏性的走高與增值服務的需求提升,互聯網教育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評價將接受第三方指導、認定,評價標準將被確立。
最重要的趨勢在于,互聯網與校園的資源依存關系將趨穩、相輔相生,公眾對校園功能升級將抱有更大。
趙國慶說,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學校教育與學校以外的教育應該有明顯的分工,學校教育應由知識教育向思維教育轉變。
李志民則認為,面對知識更替的加快,知識與信息獲取的易得性、低成本性等多重挑戰,高等教育應就“如何升級功能”“如何成為知識創造的源頭”“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如何科學評價和指導學生科研及創新”等問題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