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正式公布,并將于2015年7月3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的課程計劃將使 小學和初中課堂“大變臉”。下學期起,課時將打破每節課45分鐘的慣例,此外,10%學時將用于實踐活動、小學低年級不再布置課外作業。
1變學科 一二年級縮水英語課時
修訂后的課程計劃更加強調連貫性。要求義務教育九年一貫整體設置,關注小初銜接、初高銜接。比如開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就是為了解決小學科學和初中科學不銜接的問題,再如將歷史、生物課程延伸到九年級是為了解決初高中這兩門課程不銜接的問題。
此次課程計劃調整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課程學時設置有部分調整:品德與生活在一、二年級的學時由2學時調整為1-2學時。歷史由過去的 七、八年級延伸到九年級,其中八年級學時由過去的2學時改為1-2學時。生物在不增加周學時的情況下,可延伸到九年級每周開設1學時。
語文一、二年級由過去的8學時調整為6-8學時。數學一、二年級由過去的4學時調整為3-4學時,六年級由5學時調整為4-5學時。英語 一、二年級由過去的2-3學時調整為2學時,三、六年級由3學時調整為2-3學時。體育一、二年級由過去的3-4學時調整為4學時。市級地方課程每周1學 時,區縣地方與校本課程每周1學時。
2變課時 每節課長短可不同
以前每節課固定為45分鐘已是“常識”,現在這一慣例將被打破,實行學時總量控制,根據學科、課型等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實驗。以此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
據介紹,這樣的長短課、大小課搭配安排將進一步提高學校自主性,利于老師根據需要進行教學調整。此前很多學校都開始嘗試長短不一、長短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至于體育課,也有個性化的“處理”,可以實行男女生分別小班授課。
記者注意到,按照新課程計劃,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每學時平均為45分鐘。如:一年級不得超過1170分鐘(26學時×45分鐘)。有學校老師表示,大小課時打破了固定的課時長度,如何安排課程、調配老師,將是下學期各校的關注重點。
3變活動 10%學時用于實踐
除了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親自實踐的能力也越來越被重視。新課程計劃要求加強學科實踐活動,為了讓學生動起來,部分學科拿出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共計453學時。
在具體操作上,市教委也給出了方向。在內容上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開設學科實踐活動,也可綜合多個學科內容,開設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在學時上可與勞動技術、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統籌使用,也可以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統籌使用。
此外,在七、八年級開展的“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將滲透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知識和能力培養,重點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變作業 低年級不布置課外作業根據新的課程計劃,為了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一至六年級課程原則上分類集中安排,語文、數學、外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學科等課程可以集中安排在上午進行。
一至六年級要在課內留有作業時間,低年級作業要在課內完成,不得布置課外作業;其他年級書面形式課外作業一周布置一次,教師全批全改。實踐 類課程中,鼓勵小學各年級布置跨學科、跨年級的綜合類、探究類作業。市教委相關人士表示,這種一周一次的書面作業應該是體現綜合性、研究性、創造性的“大 作業”,教師應全批全改。
這種“一周一次”作業的改變顯示出一個新導向:對學生知識的檢測將從“檢查知識點”向“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問題”轉變。以往每天一次的作業主 要為了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當天學習的知識點,而一周一次的作業,往往圍繞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布置,可能需要學生綜合運用一段時間所學的所有知識,甚至是不 同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一直是中高考改革的重點。
5變課程 專題教育課程瘦身
《課程計劃(修訂)》中專題教育綜合課程的實施與以往也有三方面的不同。
以往的專題教育包括毒品預防、預防艾滋病、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禮儀教育等專題,而且在不斷地做加法,內容龐 雜,各專題之間、專題與國家課程之間重復交叉多。此次調整,減少了三分之一的內容,縫補了割裂的內容,將上述原來分設的專題整合為專題教育綜合課程。
同時,新教材也出現了瘦身的趨勢,與內容減負相配套,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寫了《中小學專題綜合教材》,將原來的幾十冊教材壓縮為現在的8冊,其中小學一至五年級各1冊,初中七、八年級各1冊,高中一年級1冊。
【馬上就訪】
讓課程自主權進一步下放
昨天,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的課程計劃與過去相比,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 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同時,關注課程的綜合化、主題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的功能和價值。也更加關注從課堂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作業 布置的形式及總量均發生較大變化。此外,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 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此外,就是明確課程自主權的進一步下放,增大區縣和學校的課程自主權。
對于10%的學科實踐活動的落實,相關負責人表示,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指導課基本定位是小初銜接課程。課程目標是滲透物理、化學、生物等學 科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可以整合地方、校本課程,在校內外開展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每學期完成5項實驗項目,作為中考動手實踐類成績的計入依 據。
【學校案例】
“一刀切”變4類課時
清華附小實行“1+X”課程體系,并且從2011年開始已經實行大小課時。
記者了解到,該校對國家基礎性課程經過優化整合,把原來各學科重復的內容歸并、整合,把學科內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當進行優化重 組,整合成基礎課程“1”,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于“X”課程。同時,原來“一刀切式”的每節課40分鐘調整為90、60、50、35、10分鐘等的大、中、 小、微課時。
“基礎課時”是35分鐘,主要用于整合后的基礎性學科的教學,這比原來減少5分鐘,要求老師們精講精練,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教學實效性。 “大課時”60分鐘,主要用于語文、科學、書法、美術以及一些綜合性課程。如語文課,要認字,寫字,讀文章,交流讀書感悟,還需練筆、作文等,原來的每節 課40分鐘顯得不夠用,改為60分鐘后,師生都感到比較合適。再如科學,每堂課都有實驗,需要使用很多器材,學生要積極參與,觀察、思辨、假設,動手實 踐,記錄實驗情況,報告實驗結果等,改為60分鐘,進行得就比較充分。小、微課時為10分鐘或15分鐘,為晨誦、習字等。另外,根據主題課程整合的需要或 者兒童生命成長需要,還可以將30分鐘和60分鐘課時整合成“90”分鐘的綜合性課程。
此外,大課間為50分鐘,變原來的被動做廣播體操為主動項目。學生在運動場上,可以整班跑步、跳繩,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參加各種體育社團,還可以自主到操場不同的健身區域去,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練習專門的運動項目。
記者從學校了解到,實行大小課時后,的確給教師排課和課時安排帶來了“麻煩”,主要的問題是學校課時分為30分鐘、60分鐘、90分鐘后, 老師的工作量核算變得比過去復雜。同時,因為課時長短不同,老師的教研時間難以統一和協調。據老師介紹,語文課通常安排在每天的第一節課,在實行固定課時 時,老師們可以通過串課的方式去聽研討課,實行大小課時后則不能協調,因此老師們更多采取的是拿出自己的休息時間進行研討。由于課時長度不同,學校老師笑 言自己需要像八爪魚一樣記住不同的課時,兼顧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