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居民人均壽命 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16-01-17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十二五”期間,北京在經濟、生態、“大城市病”治理、深入改革、市民獲得感等方面交了一份高分答卷。昨天,本報報道了北京在前三個領域的主要成就,今天將持續聚焦于其余幾個方面的飛速進展。

  民生

  北京戶籍居民

  平均期望壽命81.8歲

  “十二五”城鎮新增就業216.7萬人。前四年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

  社會保障方面,城鄉養老保障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68萬人和1765.2萬人,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34.8%和29.4%。

  “十二五”期間學校學位增多了,其中幼兒園學位增加十多萬個,中小學學位增加19萬個。

  人均壽命也達到發達國家水平。2014年,全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1.8歲,比2010年增加1歲。與此同時,養老方面出臺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

  此外,構建“以租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累計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房100萬套。完成8.3萬戶棚改和6562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10.8萬戶東西城平房居民實現清潔供暖,農村和城鄉結合部7.6萬戶居民實現“煤改電”。

  城鄉

  2014年農村居民收入突破2萬

  “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向郊區比例保持在50%以上。社會公共服務網絡向郊區延伸。全面推進落實城鄉教育“四傾斜”政策,新建 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105所村辦幼兒園,加固改造100所農村校舍;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間共幫助就業和轉移就業約29萬 農村勞動力。

  基礎設施和城市管理向郊區延伸。由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新城路網、淺山區路網等構建的城鄉交通路網體系已具規模,郊區公交運營線路達到367 條,率先基本實現“村村通公交”。基本實現農村安全飲水,郊區污水處理率達到66.2%。農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 破2萬元,連續6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改革

  削減56%政府定價項目

  五年間,價格在促進功能疏解、結構調整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修訂發布《北京市政府定價目錄》,削減了56%的政府定價項目;順利實施了水電氣熱階梯價格和公交票制票價改革,首次實施企事業單位用氣用熱分區域差別定價。

  殷呈悅 J241

  “十二五”的民生賬本

  制圖 馮晨清 H126

  城鎮人均可支配

  收入年增長

  城鄉養老保障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68萬人和1765.2萬人,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34.8%和29.4%

  “十二五”末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十一五”末的

  人均壽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14年平均期望壽命

  2011年起,設立為期5年、年均5.2億元市級養老服務專項資金,

  養老機構每年新增1萬張床位

  累計建設籌集保障房100萬套;

  完成8.3萬戶棚改和6562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

  10.8萬戶東西城平房居民實現清潔供暖;

  農村和城鄉結合部7.6萬戶居民實現“煤改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