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王保合在吳橋雜技大世界“鬼手劇場”表演雜技.
穿上精致的演出服,跨上老式的自行車,大年初一9時30分,王保合急匆匆地出了家門,直奔吳橋雜技大世界“鬼手劇場”。
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橋雜技的代表性傳承人,每年初一都是王保合正式演出的開始,也是他工作最忙碌的一天。按照安排,今年初一,他至少要在劇場表演十場近景魔術——三仙歸洞,有比平時多出3倍的觀眾等著看他演出。
大年初一是吳橋雜技大世界2016年春節廟會的第一天,廣場四處張燈結彩、人頭攢動,一派新春氣象,整個大世界的客流量預計可達30000人。
結束第一場演出的王保合告訴記者,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幸福的一年。因為就在“五一”期間,他的演出場地從過去僅有100多平方米的“鬼手居”四合院,搬進了專門為他設計建造的“鬼手劇場”。
這種幸福,源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帶給吳橋雜技的新機遇。建成于1993年的吳橋雜技大世界,開門迎客至今已有23年,游客主要來自冀魯地區。
“京津游客消費能力強,車程也不遠,是吳橋雜技大世界正在極力爭取的客源。”王保合說,前些年,很多京津游客出門旅游,往往跨過吳橋,直奔山東、江蘇等地的旅游景點。“關鍵是怎樣才能把京津游客吸引過來。”
為留住京津游客,吳橋縣大力提升雜技大世界旅游服務設施。作為吳橋雜技的代表性人物,“鬼手”王保合原有演出場地首先被提升改造。
“過去的四合院里演出觀眾多、面積小,表演時擁擠不堪。”王保合說,升級改造后,劇場面積比原來擴大10倍,能容納500多位游客,安裝的中央空調冬暖夏涼,觀看演出舒適多了。
據吳橋雜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劇場改造提升的半年多里,京津游客團隊游及個人游的數量明顯上升,比過去至少提升約20%。預計春節廟會上,10個游客里就有3個來自京津。
今年,吳橋縣將進一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提升“雜技之鄉”內涵,即從以“演藝為主”,打造集世界雜技旅游主要目的地、雜技藝術創新研發中心、雜技人才教育培訓中心、雜技魔術道具研發生產基地、雜技文化交流中心于一城的“世界雜技之都”。
這張藍圖,讓72歲的王保合興奮不已:“為讓更多游客到吳橋旅游,愛上家鄉的雜技,我會一直演下去。歡迎更多北京、天津的朋友到吳橋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