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220多個“世界第一”背后的尷尬怎么破?

2016-03-05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作為制造業大國,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然而,值得驕傲的成績背后卻是無法回避的尷尬: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

    220多個“世界第一”背后的尷尬到底怎么破?記者采訪了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及會外相關人士。

    大而不強無法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指出,雖然制造業規模很大,但中國距離真正的制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制造業面臨“大而不強”局面,產業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代表的舊動力在減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力不足,成為我國制造強國的主要挑戰。

    制造業“大而不強”在百姓生活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近兩年中國游客“爆買”馬桶蓋、電飯鍋、眼藥水、創可貼等海外產品。如何打造中國叫得響的產品和品牌,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十分迫切。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分析認為,當前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質量、高價值產能不足;不是消費需求不旺,而是高質量、高層次的有效供給不足。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牢抓住消費、服務、高科技這三大要素。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鐘曉渝指出,中國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國與制造和貿易強國的差距主要就在質量和品牌。

    創新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要想真正擦亮“中國制造”這張名片,創新驅動還是根本,要加速實現中國制造向“智造”轉變。

    “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應互為促進。傳統產業為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接入傳 統產業,推動更新換代。”李毅中委員認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要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抓好科技攻關,這期間既要發揮好企業主體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 的組織引導作用。

    “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做好生產端服務,將更好地支持制造業轉型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我國高鐵之所以能夠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一個重要因素是做強了研發、設計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

    供給側發力引導企業打造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市長劉曙光認為,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質量、打造品牌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那么多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叫得響的產品和品牌不多。”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現在人們已經從對實物的簡單需求,轉向對品質、品牌的體驗需求,這要求生產企業也要向這方面轉型,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提高品質、加強服務、打造品牌。

    “品牌代表的是質量。”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將在消費品行業里推行三年行動計劃,扶植中國企業創建品牌、提高品質、增加品種,以“三品戰略”引導企業加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滿足群眾消費需求。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