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京西古剎香山臥佛寺“京華第一枝”

2016-03-0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臘 梅

    近日,京西古剎香山臥佛寺的臘梅悄然盛開。臘梅屬北京地區早春開花植物之一,并以臥佛寺臘梅而知名,因是京城露地開放最早的花卉,故稱“京華第一枝”。

    其實臘梅原稱蠟梅,盡管稱“梅”,但并不屬于“梅系”,只是因其多與梅花同期開放,且芳香又與“梅”相近,但其花色似蜜蠟,故名“蠟梅”, 又因其多在臘月盛開而稱“臘梅”。清初《花鏡》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其名。” 此外,臘梅又稱金梅、香梅、雪梅、冬梅、早梅、黃梅花、雪里花、蠟花等,為臘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因其多在早春時節盛開,所以臘梅也有“報春花”之雅稱。

    臘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名貴觀賞花木,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臘梅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稱“臘梅”為“寒梅”,有“知訪寒梅過野塘”的詩 句。元末陶宗儀《說郛》又稱“臘梅”為“寒客”。臘梅花開在春前,為百花之先,且先花后葉,花與葉不相見,開之時枝干枯瘦,故又稱“干枝梅”。

    香山臥佛寺天王殿前有一棵古臘梅,其種植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傳栽植于唐代貞觀年間(另傳,植于元代或清雍正年間),為“京城臘梅之 冠”。它曾經一度枯萎,而后又發出新芽,長勢茂盛,所以它又叫“二度梅”。曾有傳說,稱《紅樓夢》中寫怡紅院的海棠枯萎了一年,忽又于次年重新開花,招致 賈母等來宴賞,就是取自臥佛寺“二度梅”的素材。曹雪芹晚年曾在臥佛寺附近居住,并創作了《紅樓夢》,書中這一故事情節或許是受臥佛寺“梅開二度”的啟發 而創作的。

    臥佛寺的古臘梅,數十枝干在方圓不到一米的地方破土而出,高達三四米,一般是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開花。據傳最早的花期曾在12月份,即農 歷的臘月,可謂名符其實的“臘梅”,所以才有“京華第一枝”之稱。花開時,花瓣兒外層為黃色,內層淡紫,香味很濃,植物學上稱為“九英梅”,若有幸踏著皚 皚白雪來觀賞,可見金黃的臘梅花在白雪青松的輝映下,芬芳吐艷,分外妖嬈。

    據說,清代乾隆皇帝酷愛梅花,這其中也包括臘梅花。相傳,有一年的臘月,他駐蹕清漪園(今頤和園)。剛住了幾日,便有人稟報,說京西臥佛寺 的臘梅花開了,他極為高興,在這隆冬時節能觀賞到花兒綻放,實為一大雅事,于是親自赴臥佛寺探梅。當他來到臥佛寺時,寺內的住持已在山門殿前接駕。在其引 導下,乾隆皇帝直奔天王殿前,但見一叢臘梅,開著清一色的黃花。那小小的花朵鮮嫩而嬌艷,與枯黃的樹葉相比顯得那樣的嬌美。乾隆皇帝禁不住貼近樹枝,輕輕 地聞著那臘梅花散發的陣陣幽香,不住地贊嘆。

    多年前,北京植物園從南方引進了百余株早花臘梅,分為紅心兒的狗牙梅和黃心兒的素心梅,種植在臥佛寺內,多在二月底三月初開放,有的可在12月前后開放。到臥佛寺觀賞臘梅,已成為京城不少游客的一大幸事。

    臥佛寺的臘梅花與眾不同,它不僅僅是京城開放最早的室外花卉,還在于它在佛殿前沐浴年代流逝的風風雨雨,越發地虬枝剛勁,花香繚繞。那包含著禪意的花香里似乎有一切皆空的了然。它映襯著殿宇的紅墻和香火的爐龕,讓人禁不住撫今追昔。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