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團代表: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厚植創新沃土

2016-03-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厚植創新沃土

    北京團代表:科技創新與做好每件平凡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今年全國兩會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這一內容讓北京團科技界的 人大代表們興奮不已。他們紛紛表示,強化科技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必須在全社會培養起科學精神。

    為真求實,科學精神為依托

    “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塑造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說,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核心是要有新技術作為新的動力。

    “科學精神的第一要義應該是為真求實,因為科學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科學的每一個結果都是可實驗、可檢驗、可重復的。同時,科學精神也是批判的、進取的,常問為什么的。”方新說。

    方新說,“十三五”期間的2019年,我們將迎來五四運動100年。五四運動倡導科學、民主,但百年來我們講科學知識多,講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不夠,需要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

    方新的觀點得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所長張大勇的大力贊同。他說,談到科學,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科學知識。實際上,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更重要。

    “相比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難普及得多。知識可以教授,但精神是一種傳承。”張大勇說。

    張大勇說,歷史上,科學在我國是一種薄弱的存在,直到五四運動“賽先生”作為舶來品走入國人眼中,科學精神才被喚起。

    “在我眼中,科學精神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性邏輯、實事求是。簡單來說,就是邏輯+實證。”張大勇說,這種精神,不只是科學家該有,普通人也是一樣的。因為,這種對“真”的追求,是人心底最樸素的存在。

    突破陳規,關注行業新進展

    “當有一天,創新像衣食住行一樣,成了人的必需需求,那么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就形成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說。

    “傳統教育強調中庸和一致,小孩子考試只要考會的范圍之內的知識就可以了,這就抑制了科技創新的原始勁頭。”鄧中翰說,培養科技創新,必須要敢于突破陳規,探索眼界范圍以外的世界。

    1987年,25歲的巨曉林走出陜西農村,成為中鐵電氣化局一名普通的接觸網工人。如今,他是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近三十年來,他設計研發和革新工藝工法98項,創造經濟效益900多萬元。

    “如果不能時時了解行業的最新進展,學習最新技術,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巨曉林說,一線工人最了解技術更新在操作層面的需要,擁有創新的動力和環境。因此,一線技術工人更需要加強學習、勇于創新。

    “近年來,我作為人大代表,有意識地收集企業青年職工的想法。”巨曉林發現,企業青年技術工人最希望在企業長期、穩定工作。但鐵路行業技術更新快,不少技術工人因為知識更新慢或者學習動力不足,跟不上技術變化。

    “一些技校為了確保學生就業,讓學生同時學習多門課程。比如鐵路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同時學習電力、變電、信號等多個專業,導致課程都不能學精。”巨曉林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找到自己適合的崗位,將這個崗位相關的技術搞明白、能上手,就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機會。

    越挫越勇,敢面對“創新泡沫”

    “如果說科技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那么科技創新就是非常艱苦的。很多時候,吃了很多苦,可能都沒什么成果。”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小珂說。

    王小珂說,科技創新精神其實沒有聽起來那么“高大上”,它和我們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

    “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可能帶來淘汰過剩產能等一系列問題,但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方新說。

    很多滿懷科技創新熱情的人,投身創業大潮,最后以失敗告終,這種狀況很正常。鄧中翰說,“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的過程,都會涌現大量的‘泡沫’,而正是因為這些‘泡沫’,優勝劣汰出了更好的技術,也積累了可貴的經驗,這對創新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

    “真正的科技創新精神,應該是寬容失敗的。創新一旦失敗,可能對投資者、研究者和創業平臺造成重創。希望今后,能形成相應的機制,讓失敗的創新資源,可以被再利用,鼓勵科研者、激發更多的創新力量。”鄧中翰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