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日租金不到2元錢一平方米,可用建筑空間多達上百萬平方米……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伍建民透露,科技企業、創業企業現在前往城市副中心通州發展,將是一項非常有前瞻性的選擇。
具備較好創新發展基礎
伍建民告訴記者,城市副中心目前已經具備較好的創新發展基礎。從科技創新環境來看,通州構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立通州工作 站后,已吸納高校、科研院所等成員單位66家,推動研究試驗基地、科研儀器設備、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面向城市副中心開放共享。
城市副中心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在持續增強。目前,該區域承擔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課題)近100個,累計獲得國內專利授權7669件,年均增長 25%。同時,通州已經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13家,其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州園占275家,園內高新技術企業全年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通州國 際種業科技園成為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重點園區,吸引60余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入駐。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已被授予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
鼓勵創新“利好消息”紛至沓來
城市副中心開展科技創新的“利好消息”將紛至沓來。
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表示,要將城市副中心建設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結合起來,依托城市副中心的戰略目標、發展定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力吸 引技術、人才、資本、成果、服務等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積極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形成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今后,本市將通過首購、訂 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等方式,促進經認定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在城市副中心示范應用。
按照市科委規劃,“首都國際人才港”將在通州建設和運行,成為高層次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出來”、企業科技創新 需求“走進去”的社會化平臺也將成立,將城市副中心作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節點。通過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城市副中心的中小企業將 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新三板”)和北京股權交易中心。
今后,國家和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將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和配置。中心 城區的孵化機構、眾創空間也將向城市副中心輻射擴散。政府部門將鼓勵國際科技組織、跨國公司在城市副中心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分支機構;依托企業、高 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科技園區,在城市副中心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促成國際技術轉移和產業化項目落地。
創新發展空間優勢非常大
“創新創業空間優勢非常大!”伍建民鼓勵更多科技人員,下一站創新創業可以選擇前往城市副中心,“前兩年建的寫字樓,歷史上留下來的工業大院,上百萬平方米建筑都要成為科技創新的空間。”
據他介紹,位于中關村科技園區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通州臺湖)的園中園項目,川谷匯·北京總部規劃占地218畝、總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是 一片法式獨棟建筑群。市科委引導并調動中關村優勢資源,初步集聚了一批交易所、投資人、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等產業市場要素單位。北斗衛星 項目、綠色環保項目等一批“高精尖”項目即將入駐川谷匯·北京總部。這里將成為吸引“高精尖”企業落戶的重要區域。
未來,城市副中心還將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支持城市副中心同河北、天津特別是毗鄰的河北省三河市、大廠縣、香河縣加強協同合作,構建政策 互動、資源共享、市場開放等三個機制。同時,這里還將建設創新資源、創新攻關和創新成果等三個平臺,支持實施一批協同創新重點任務,帶動京津冀區域協同創 新發展。
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利好”要點
1、支持“首都國際人才港”建設和運行,成為高層次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
2、采取首購、訂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等方式,促進經認定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在城市副中心示范應用。
3、促進科技和資本緊密結合,支持城市副中心的中小企業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新三板”)和北京股權交易中心。
4、鼓勵和支持城市副中心的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承擔國家和本市的重大科技專項、科技計劃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5、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支持和引導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亞歐科技創新合作中心、中意技術轉移中心、中韓企業合作創新中心等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將城市副中心作為重要的技術轉移區域,打造面向國內外的技術轉移集聚區。
6、建設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
7、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城市副中心的工業大院進行調整升級,支持生物醫藥、科技農業、信息技術、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提高創新發展水平,培育高端產業和新興業態。
8、推動“設計之都”通州示范園區建設。
9、支持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努力將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全國電動汽車示范推廣引領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樣板區、全市低碳排放先行區。
10、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設智慧城市,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示范,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智能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建設輻射全區的路網智能監控體系,緩解城市副中心建設中人口、車輛快速增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