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東城區獲悉,從今年開始,東城每年安排1億元非公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非公企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該區鼓勵非公企業積極參與 居家養老服務、平房物業管理、公共文化服務和區屬老字號國有企業改制等重大領域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充分發揮非公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優勢和作用。
專項資金支持非公企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國家、北京市關于支持中小微企業、非公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東城區始終把促進非公經濟發展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先后制定支 持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意見、加強稅源建設辦法、促進產業發展辦法,建立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基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引導基金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 據了解,東城區財政每年支付6000萬元,專項用于促進非公企業發展。
從今年開始,促進非公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額度將從6000萬元提高到每年1億元,重點支持非公企業轉型升級。1億元的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符合 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符合東城區產業指導目錄要求、符合東城區“高精尖”產業發展方向的非公企業,引導非公企業圍繞“二三一”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鼓勵非 公企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科技等聚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以及養老服務、健康服務和生活性服務業。
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的集成效應
消除系統、部門壁壘,修訂完善財政資金使用的相關政策,加強與產業政策的配合……記者了解到,東城區將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的集成效 應,把政策統籌、整合起來,把小而精、小而強、發展潛力大的非公企業納入政策范圍,通過獎勵、補貼、貼息、資助、匹配等方式扶持非公企業,不搞平衡、不撒 芝麻鹽,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使政策落到實處,讓企業感到“解渴”。
東城區區委書記張家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核心區,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強人口調控的大背景下,東城區今后產業發展的重點,就是依托中關 村東城園、王府井、前門、永外現代商務區等功能園區,重點發展文化、科技等聚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環節。“具體到企業來講,就是要瞄準文化 創意、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科技環保等高端產業,以及養老服務、健康服務和必要的生活性服務業。”非公企業要克服以往“舍不得”的情結,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帶頭清理低端業態,把企業發展目標與區域“十三五”規劃、區域產業發展方向結合起來。
為非公經濟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張家明說,發展非公經濟,是關系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區委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全區各部門、各單位、各街道 要把優化環境作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的“生命工程”,切實解決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好區委區政府出臺的系列措施,讓非公企 業享受到更多政策紅利。要拿出“敢動自己奶酪”的勇氣,堅決糾正“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現象,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三級政務體系建設,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手段,逐步實現行政審批零距離、公開化、透明化,切實為非公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務。要加大 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持,破除隱性壁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維護市場公平秩序,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激活非公經濟內在活力。要努力營造崇“親”尚 “清”的新型政商生態,親商、安商、富商,依法依規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同企業家保持清白純潔的關系,守住底線,杜絕權力尋租。要堅持非公企業黨建與發展非 公經濟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大力宣傳表彰非公企業科學發展、守法經營、履行責任、創業帶動的先進典型,為非公經濟發展壯大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打造水 土適宜、光熱充足的“后花園”。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東城區下一步將認真梳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編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非公版”政策解讀讀本,把政策講清講 細,并直接發放到非公企業。借助于東城區產促局、工商聯的信息發布平臺和商會組織,面向該區非公企業加強政策宣講,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