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影印《四庫全書》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6-08-1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系文津閣本 共計3.6萬余冊 將藏于文淵閣

    昨天(9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向故宮博物院捐贈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共計3.6萬余冊,將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別安放于故宮文淵閣、昭仁殿中。

故宮文淵閣

    83年前,為避戰火,故宮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南遷,輾轉顛沛,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昨日(9日),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正式入藏故宮博物院,將擺上閣內103座楠木書架。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歷史上,七套《四庫全書》分藏7閣,目前藏書處僅存4處,但均已無書。隨著這部全書入藏,故宮成為唯一一處原閣有書的地方。故宮還將為其準備專題展。屆時,觀眾近觀古籍,親身感受歷史,了解文化傳承不易。”

    書頁鋪開有1000公里長

    昨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向故宮捐贈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一套。該書由商務印書館等單位承制,原大原色原樣復制,全套共計3.6萬余冊。

    影印項目負責人陸國斌打了個比方:“一共有240萬頁,如果首尾排隊,足有1000公里長。”這個距離差不多是從北京開車到南京的距離。

    故宮給出的官方數據是:《四庫全書》由清高宗主持,歷時十年編撰而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 書,7.9萬卷,約8億字,基本囊括中國古代所有圖書,因此稱為“全書”。當時,參與編撰的有紀曉嵐等360多位官員、學者,還有3800多名抄寫人員。

    此次影印也是工程浩大。“拍攝的書頁會有弧度,需要在電腦里修圖調整,一共修了240萬張。500萬像素的照相機,用壞了數十部。”陸國斌說,“光是這些數據錄入就花費了10年時間,制作這套書又耗費了1年多時間。”

 “全書”入駐乾隆楠木書架

    《四庫全書》修成迄今已有200余年,共抄錄7套,分別藏于北四閣——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避暑山莊文津閣和南三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

    因屢經戰火,七部當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皆已蕩然無存,文瀾閣本大量散佚,后經補抄才基本配全,現藏于浙江圖書館。文津閣本、文淵閣本和文溯閣本則保存完整,傳世至今,目前分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臺北故宮和甘肅省圖書館。

    此次影印的文津閣本是北四閣中成書最晚的一部。換句話說,這部書錯最少,因為已經對之前版本中的訛誤、遺漏有所補正了。當時校對首席就是紀 曉嵐。“文津閣本算是存世全書中最為完善的一部,其中一些文獻資料更是海內孤本。”陸國斌說,這也是此次選擇該版本影印的原因之一。

    昨日,這批書已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別安放于故宮博物院內的文淵閣、昭仁殿中。這兩處分別是皇家藏書樓和清代皇帝讀書處。故宮圖書館館 長張榮說:“四庫全書南遷后,文淵閣內,當年乾隆為其量身打造的四層楠木書架就一直空著。這是80多年來,這些書架第一次被利用。”

    故宮將辦《四庫全書》專題展

    這套入藏的全書全部采用手工宣紙,連包裝上也恢復了包背裝裝訂工藝,書的封面采用耿絹,整套書用了6144個金絲柚木盒盛裝。

    “原本故宮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分別藏于閣內3層的103個書架里,但是目前,文淵閣尚待大修,二層承重等亟待改善,所以只在一層20個書 架內碼放全書,原裝恢復歷史原貌,方便觀眾可以隔門一睹。”單霽翔說,“未來兩年,隨著文淵閣修繕,剩余圖書將逐步存放到位。”

    目前,故宮已經開始籌備一個關于《四庫全書》的專題展覽。“不僅要讓觀眾看到四庫全書的流傳歷史,還會準備一些簡易版的全書,供讀者隨時翻閱。”單霽翔說,《四庫全書》算得上中華文化的標志之一,故宮將悉心收藏這份影印本,通過更多方式傳承文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