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通州區找準短板全國訪名師

2016-09-0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置身人聲鼎沸的萬達廣場,北京市通州北苑街道工委副書記李永剛腦海里,曾涌現出許多問號。面對這個新興的大型商務區,屬地政府部門如何以城市副中心的標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怎么助力其長久發展?怎樣才能讓企業與轄區居民和諧共處?

        如今,這些問號再次浮現時,李永剛心里涌起的更多地是新思路、新辦法。他剛剛從朝陽區建國門外街道掛職歸來,當地服務商務區的諸多成熟經驗,讓他備受啟發。

        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如火如荼,一系列高標準、新問題擺在通州各級干部面前,如何對標“歷史性工程”的要求,精益求精、迅速提高、補足短板,成為亟須破解的現實問題。

        通州區委把2016年確定為“領導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年”,組織全區200多名干部,帶著問題,帶著任務,精準掛職和培訓,著眼全市乃至全國,拜訪“名師”,學成歸來助力副中心建設。

        對照不足尋名師

        “建外轄區6萬人,北苑轄區7萬人;建外有CBD,北苑有萬達廣場;建外管理服務商務區經驗成熟,北苑則是初學乍練……”李永剛如數家珍般列舉著本地與建國門外的相似性與可借鑒性。

        契合度如此高的“師徒”搭配背后,是通州區委組織部“知己知彼”的細致備課。

        年初派出干部前,通州區先對自身的短板做了細致的梳理,總結出生態環境建設、社會治理創新、智慧城市與交通一體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等亟需提升的方面。再根據這些內容進一步細化,在全市乃至全國范圍內尋找每一方面的“名師”。

        今年3月份開始,200多位通州“學生”陸續找到了心儀的“老師”。 未來的城市副中心,行政服務、城市管理的擔子重,干部們就到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東城區東華門街道等地掛職;圍繞區域化黨建和高端商務、樓宇經濟較為發達 地區的管理問題,干部們則赴朝陽區建外街道等地掛職,重點提升商業集聚區域的管理水平。而不僅是北京,圍繞產業升級到深圳,圍繞生態環境建設到浙江,圍繞 社會治理、智慧城市與交通一體化到上海,舉辦四期專題研修班,學習先進經驗,補短板,革弊端,提素質。

        水環境問題也是副中心建設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環節。通州地處多條河道下游,水環境質量并不算好。放眼全國,浙江情況和通州比較類似,兩者分處京杭大運河兩端,而且浙江在治理水體污染領域頗有建樹。于是,負笈學治水,投師向江南。

  博采眾長開新路

        草長鶯飛下江南,通州干部們無心賞景。站在杭州市的小河直街,面對清凌凌的河水,通州環保局副局長徐曉云滿腦子都是把這清澈的河水早點“移植”回家。

        在杭州一周的學習過程中,徐曉云了解到,當地也曾備受污水的困擾,扭轉局面的法寶正是當地摸索出的“五水共治”與“河道長”制度。

        “五水共治”這一招兒點醒了徐曉云:水是活的,以往反復治理反復污染 的癥結,不就在于各類水源各自為政嗎?徐曉云和“同窗”又進一步求教于浙江省環保廳,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水共治”的來龍去脈,又深刻認識到了由治水 而帶來的環境蛻變和經濟飛躍,想到還能結合北京的技術項目優勢再做提升,她回鄉治水的信心與動力更強了。

        掛職在東城區東華門街道的通州區民政局社會工作辦公室主任張秋英發 現, 該街道的許多措施都能與群眾形成良好互動,原因在于在該街道的一項舉措。每周三,街道安排科室負責人與轄區居民面對面解決的問題。這項受到居民好評的工作 制度讓張秋英聯想到通州社區建設中的一些實際,一個新思路在她心里慢慢成型……

        掛職西長安街街道的張建竹,學到了入戶精細服務社區居民;掛職東直門街道的張碩學會了服務轄區白領的要領要義……三個月的時間,大家收獲頗豐,躊躇滿志。

        他山之石能攻玉

        農村污水處理,集中建處理設施的話,必然要將污水長距離輸送,水管很容易堵塞,成本太大,而每村各自建處理設施的話,設在誰家門前誰也不樂意。這個疙瘩怎么解?徐曉云學到了高招兒。

        浙江桐廬縣環溪村,隨坡就勢,利用天然水坑洼地建設生態污水處理設施,供周邊的幾戶人家共享。這樣一來既避免了長距離的污水輸送,不會造成水管堵塞,利用太陽能或生物技術,造價較低,又使得周邊受益的幾戶人家都增加了共同維護設施的責任心。

        今年,通州向黑臭水體宣戰,徐曉云和同事們在環溪村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升,并向全區做了匯報。涉水鄉鎮大受啟發,七八月份,宋莊、潞城、張家灣、馬駒橋等8個鄉鎮都完成了黑臭水體治理的方案并通過專家認定,在這8個鄉鎮建立79個污水處理站。

        在北苑,掛職歸來的李永剛正在籌建“非公服務聯盟”,這是他對比學習 建外商業集聚區先進管理經驗后的成果。聯盟將轄區50多家企業、180多家社會組織拉進來,互通有無,共享資源,一同回饋周邊居民,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一渠 道反映自身的訴求,得到政府部門的服務。

        “以區域化黨建為引領,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創新”“關于建立我區污 水治理工作長效機制的思考”“借鑒深圳經驗,加快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通州區的精準培訓,重點在成果落地上下了功夫,不僅開闊了 視野,提升了能力,還給城市副中心建設提出了150多條建議和對策。今年七月以來,學成歸來的干部們正將一項項好的經驗逐步移植通州,造福一方。

        通州區委書記楊斌介紹說,我們把學習領會中央和市委指示精神當作頭等 大事,不斷地思考如何貫徹落實。城市副中心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要發揮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到如手術刀般的細膩與精準。為此,無論城市副中心建設 的任務有多重,都要抽出精力來學習,就是要對標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新要求和新標準,學習借鑒全國的好做法、好經驗,大力解決干部能力素質短板問題,主動“走 出去”“取真經”,做到有所學、有所得、有所用,讓大伙心中有目標,行動有方向,工作有動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