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長假北京接待旅游者超千萬人次

2016-10-08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十一長假期間,正在故宮舉行的“梵天東土 并蒂蓮華”中印雕塑展吸引了眾多市民。 

  “十一”黃金周昨日落下帷幕,來自市旅游委的數據顯示,今年黃金周期間,北京共接待旅游者1119.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8%;來自外省市的游客約占四分之一,人均消費2485元,增長3.2%。這個長假天公不作美,但霧霾和雨天仍擋不住游客暢游北京的熱情。

  藝術展紅色展覽漸熱

  京城“十一”長假期間天氣有些陰冷,讓博物館型旅游景點持續火熱。

  故宮博物院在國慶迎來了人流量最大的時段,即使是在推出限流措施后,每天仍要接待8萬名游客。2日一早8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售票窗口人流最多,但由于加大了網絡售票力度,現場排隊不過10米左右。不到兩個小時,故宮門票數量顯示屏便跳到零,現場2萬張門票售罄。

  紅色展覽成了“十一”游客的新去處。每天一大早,來看長征主題展的觀眾就在軍事博物館門口排起了隊,一天下來,參觀人數在六千人至近萬人之間。“外國游客也不少”,展廳工作人員說,“他們對長征非常有興趣,頻繁與展品合影,說要把照片展示給朋友們。”

  熱門景區游客量小幅下降

  今年“十一”假期,北京共實現旅游總收入84億元,同比增長1.1%。上千萬人次的游客中,市民在京游共有843萬人次,外省市游客達276萬人次。占游客總數四分之一的外地游客,共帶來占總額82%的旅游消費。

  全市監測的180家主要A級景區共接待旅游者1475.6萬人次,同比減少14%。熱門景點中,故宮實行預售限流舉措,旅游環境大為改善,日接 待量限定在8萬人次;頤和園接待游客42萬人次,減少21%;天壇接待游客42萬人次,減少21.7%;八達嶺接待游客35.1萬人次,減少8.9%。

  京郊民俗游逆勢增長

  民俗游、胡同游、體育游、親子游……在“十一”假期,活躍在朋友圈里的在京出游照不只有故宮、八達嶺,還有讓人目不暇接的各類特色線路。

  金秋層林盡染,景色怡人,到郊區騎游、登山、賞花的游客明顯增多,假期共接待游客433.5萬人次,增長9.3%,實現民俗旅游收入4.4億元,增長7.8%,成了今年“十一”北京旅游的最大亮點。

  10月6日上午,京城陰雨綿綿,去古北水鎮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多數游客都是全家總動員,一睹北方“水鄉”的風采,無論是傳統的剪紙、皮影、印 染、燈籠店鋪,還是現代的工藝品、明信片、餐飲商家,都擠滿了游客。數據顯示,古北水鎮假期接待游客23.5萬人次,增長41.9%。有的游客來到順義鮮 花港、延慶“四季花海”賞花品秋,每天還有五千多人來到密云清涼谷景區,體驗景區剛開設的國內首條樹上玻璃走廊;延慶的珍珠泉鄉、密云的古北口村等民俗村 迎來了八方游客,遍布京郊的百余家采摘園也十分熱鬧。

  胡同是不少外地游客的首選線路。“平時拉客人回來還能聊聊天,這幾天根本沒時間休息。”4日,在前海西街胡同口,剛拉完一趟胡同游回來的三輪車 夫賈三存擦著滿頭大汗,將車拉到排隊處。胡同一側,幾個旅游團正排著十多米的長隊。來自什剎海景區綜合治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什剎海景區國慶期間每天接待 游客約18萬人次,胡同游的火熱讓三輪車夫們累得夠嗆,一天蹬個10圈不停歇。

  1日一早,來自吉林的游客周婧來到奧體中心附近,原本只是想看看鳥巢和水立方,結果被景觀大道旁的音樂聲所吸引,索性扎進觀眾席看了一上午北京國際旅游節的表演。二十多個外國表演團將原汁原味的當地歌舞一一展現,還連續五天把演出搬到了北京各分會場。

  不少適合親子游的場館依舊火熱,動物園、中國科技館、歡樂谷以及各種嘉年華活動普遍受到孩子和家長的歡迎。中網賽事火熱進行,看比賽之余,場外 互動區的各色活動讓不少體育迷流連忘返。如果說熱門景區是游客來京的必看之處,那么各種節慶活動和特色線路為游客增添了不少新鮮感和節日氛圍。

  據市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一”假期共受理旅游投訴54件,同比下降31%,其中“非法一日游”26件,同比下降42%,未發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惡性投訴。

  限團令后首迎“十一”黃金周

  沒了旅行團 “南鑼”游人不見少

  正式暫停接待旅游團隊以來首迎“十一”黃金周,南鑼鼓巷卻依然游人如織。10月6日,記者探訪發現,秋雨并未阻擋游客熱情,冒雨前來游覽的人們 絡繹不絕,走完不足八百米的巷子,不買東西,就需要四十分鐘。值守的志愿者告訴記者,旅游團確實少了,但散客和限團令之前相比只多不少,一天少說也有七八 萬。

  對于來自山西的白先生來說,南鑼鼓巷是他此行北京之旅的最后一站。6日下午4時,記者跟隨白先生搭乘地鐵來到南鑼鼓巷,一到站,車廂里就有一大半乘客出了站。跟隨人流走到南端牌樓處,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散客,之前舉著小旗子的旅游團不見蹤影。

  走進胡同口不足百米,就被人潮包圍,踮腳一看,前行的游客已經一眼望不到頭了。下午5時,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斷落下,卻未能阻擋來往游客的熱情, 最熱鬧的要數每隔幾十米就一家的小吃店、飲品店,門口的屋檐下、傘棚下聚集了不少品嘗美食的游客。白先生慕名前來品嘗一家小吃,“聽說很有名,專門來嘗 嘗,下雨也要吃上。”排隊的足足有二十幾位,游客們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有說有笑,絲毫未受秋寒和降雨的影響。走到整個胡同最狹窄的地方,游客排成幾列,幾 乎寸步難移。

  “這兩天比前幾天人還多,是很多外地游客的最后一站,店里已坐滿,門口這五六張桌子支起來也不夠。”一家餐飲店的老板一邊擺放桌椅,一邊跟記者 聊天。在探訪之中,記者沒有看到一個旅行團。而在以往車輛密集?康哪媳眱啥,也難覓旅游大巴車的蹤影,只有幾輛城管執法車停在路邊。在南口值守的志愿者 告訴記者,旅游團確實少了,但散客和限團令之前相比只多不少,一天少說也有七八萬。

  盡管游人如織,但整個胡同卻未見擁擠情況。不足百米就有至少兩名保安人員駐守,向南向北的游客各排成幾列穩步前行。多處設有“南鑼鼓巷人流密集 9:00-22:00禁止機動車三輪車通行”的指示牌,保安人員介紹,“十一期間禁行時間延長至23時,機動車三輪車只能沿東西走向的胡同走。”南鑼鼓巷 地鐵站E口還有限流措施,進出的游客被疏散開來。

  游客不扎堆

  游園更舒適

  長假最后一天,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監控室看到,細雨中市屬11家公園和園博館門區及熱點景區游人回落明顯,各公園職工仍舊堅守崗位,提供雨天游園的各項保障服務。各公園門區入園順暢,游覽環境舒適度高。

  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了解到,“十一”假期市屬公園及中國園林博物館共接待游客330萬人次,各大公園每天的人流量基本平穩,扎堆擁擠現象正在慢慢減少。

  今年“十一”假期,頤和園、天壇、北京動物園和香山公園4家市屬公園首次實時公布在園游客數量,引導游客“錯峰避熱”。位于頤和園東宮門售票口 的LED屏幕,實時公布游客數量,使游客在入園前就能了解到園內人流量情況。“十一”假期,市公園管理中心還在每天10時、12時、14時、16時四個時 段,通過公園官方微博發布游園實時動態及“紅綠燈預警”提示。

  預警引導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七天長假,市屬公園每日游客量同比往年更“平穩”。今年的游園高峰日出現在3日至5日,與往年相比,每天的游客量保持在50萬至60萬人次,頤和園、天壇公園單日接待量連續突破10萬人次。

  游客扎堆現象在慢慢減少,以長假第二天為例,市屬11家公園和園博館累計接待游客量56萬人次,當天的實時監控顯示,各公園門區、景區全天游覽舒適度較高,客流順暢。

  為提高游園舒適度,市屬各公園還主打“生態秋游”,各種花卉布置讓游客更加親近自然。各公園5萬余平方米的花卉布置分布在園內主要門區、景區和廣場,除26組節日花壇外,還有花缽、花帶、花境等布置形式,滿足了各方游客賞京城秋花秋色的需求。

據了解,國慶假期雖然結束,但多項金秋游園活動仍將持續舉辦。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