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遇到科技,會激發出什么樣的火花?27日開幕的2016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高科技與互動性兼備的“智慧”金融體驗成為一大看點。
高科技助金融服務走近百姓
如果有一天你走進銀行,坐在你面前的客服是一位機器人,不要感到驚訝。她能在數秒內就從你過往的數據里分析出消費、投資傾向和需求,并為你量身定制獨一無二的金融解決方案。
這樣的場景已不遙遠。正在舉行的2016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不少展臺都增加了科技元素。“機器人”團隊此次組團亮相:首款保險機器人、線上理財師、智能機器人“ONE”“超級柜臺”等。
業內人士稱,移動互聯、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也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體驗。
會場中,有市民帶著VR眼鏡體驗虛擬銀行的預約服務。一位市民告訴記者:“這形式很特別,雖不習慣但還是想體驗一下高科技。”
據介紹,VR技術將為金融機構開拓新興市場提供轉變性技術,各銀行僅需向其目標市場客戶提供VR產品便能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新聞發言人江楠認為,以垂直細分為切口的“場景金融”和以創新科技為驅動的“科技金融”,是未來金融創新的一大趨勢。
“互聯網+”與“金融+”不謀而合
在中國互聯網科技大風口下,中國金融科技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據畢馬威發布的研究報告,2016年一季度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完成9筆融資,總計達24億美元,接近該領域去年全年融資總額,占一季度全球科技融資半數以上。
金融與科技的融合、跨界將有多少種“搭配”?這或許可以在本屆金博會上尋找到答案。
江楠介紹,在本屆金博會的展會現場,各金融機構將讓老百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互聯網+”時代的金融便利。從移動支付到智能理財,從“互聯網+消費”到“互聯網+健康醫療”,各類金融創新抓人眼球。
展會現場,民生銀行智能業務機器人“ONE”具有全業務咨詢、非現金業務辦理等多種功能,電量低時還可自動“跑過去”尋找電源充電,讓客戶體驗不一樣的“人工”服務。
另外,“圖形密碼”“云圖動態風控系統”等技術,使不同環節的金融服務能夠更“智慧化”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專家:要辯證看待金融科技新業態
金融科技的力量已經初現端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認為,金融科技化表現在傳統金融機構大量使用數字技術優化服務流程及風險管理工具。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發展互聯網金融時一定不要忘記風險,不要讓互聯網的發展引致系統性風險。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表示,區塊鏈、VR等技術很有可能促成新金融業態的形成,挑戰銀行支付、信用中介的功能,甚至是信用創造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表示,新技術影響金融的主要路徑包括“從新經濟到新金融發展趨勢”以及“新技術直接對金融本身帶來的影響”。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對金融需求的變革。當分工模式變得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務有可能變得靈活多樣,更加智能、便捷、分散。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夠更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等問題,并且使風險可控。
但楊濤等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金融科技也面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并不是現在才關注的,實際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有一些擔心。
紅嶺創投戰略副總裁陳宜倫建議,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要把使用者思維,也就是客戶需求擺在突出地位,以便金融科技可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