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京東古鎮,因京杭大運河在此拐了一個“彎”而得名。這里自古商貿往來頻繁,上世紀90年代曾是北京市最先產值過億元的鄉鎮之一。而今,隨著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的推進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張家灣鎮的命運正面臨一次“大轉彎”。
從產業聚集到產業疏解,張家灣到底該如何“轉彎”?
(小標題)“疏解是硬任務,再難也要干”
在承接北京城市副中心過程中,通州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退出中低端產業,實施“騰籠換鳥”“拆籠騰地”。
按照計劃,到今年年底,通州區將調整退出2000余家企業,到2017年,全區清退全部“小散亂污”企業、工業大院及低端種養殖小區。
為鼓勵企業退出,北京市及通州區都制定了獎勵政策。對于規模以上符合相關條件的調整退出企業,按照資源節約量和污染物減排量,可申報市級獎勵資金。對于符合條件的規模以下企業,通州區給予35萬元至210萬元的獎勵。
未達到上述標準的企業,通州區經過評估,整體退出的最高獎勵60萬元,生產環節退出的最高獎勵15萬元。目前,通州區第一批130家企業獎勵即將發放。
“產業退出會給地方稅收、財力帶來壓力,但建設城市副中心要求好的環境,”張家灣鎮主管工業的副鎮長張鳳國說,“這是硬任務,再難我們也要干。”
自7月初確定了退出企業名錄后,張家灣鎮首先進行宣傳動員。“剛開始去,肯定都沒有好臉色,先聽企業發牢騷,我們才張口說。”張家灣鎮政府經濟發展科科員崔海龍說。
為了幫助企業退出,張家灣鎮還積極和通州區產業聯盟對接,鎮上也積極與河北、天津等外省市招商引資部門對接,為企業提供更多信息。
(小標題)理解“大局”,努力“轉身”
面對不得不走的命運,企業負責人普遍表示理解,但也心情復雜。
“開始的時候也想不通,為什么幾年前把我們引進來,現在又讓走,聽了鎮上工作人員的耐心解釋,現在也理解了。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定位的實現,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們企業犧牲一些也是可以的。”北京藝星盛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方漢泉說。
在位于張家灣鎮里二泗村的北京科力粘合劑有限責任公司,占地約6畝,廠區內堆放著一袋袋的原料和已經加工好的成品。公司負責人王明陽說:“7月5日通知要遷走,我們8月份就在天津一家工業園區確定了一塊地,準備搬遷。”
“我們都理解這個‘大局’。”王明陽指著自己的廠房說,“這里以后距離新的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就十來公里,肯定不適合再有一般性的工業制造等企業。”
通美晶體技術有限公司雖然是高新技術企業,但因其生產的砷化鉀屬于危化品,也被列為本次疏解名錄。企業負責人劉文森說,武漢、合肥等地都爭著要我們去,但是核心人員很可能流失,還可能損失部分客戶,這是我最擔心的。
(小標題)“希望企業在外地早日扎根”
離開北京,能去哪里?能否順利地在外地生根開花?是企業眼下面臨的問題。
“企業搬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王明陽說,要在外地找地、建廠房、重新招聘員工、重新啟動生產,都需要一個過程,“這些都希望得到政府部門給予更多的支持。”
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曾到北京周邊一個縣探討搬遷的事,當地政府部門答復,當地規劃、建設、環保等部門一整套手續辦下來,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
“當地政府是公事公辦,但對我們這樣異地搬遷的企業來說,實在等不起,我現在急得直跳,希望政府部門幫我們度過難關。”這位企業負責人說。
京津冀地區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跨區域轉移續接也是企業負責人及員工普遍關心的問題,“企業去了外地,如果員工的社保不能順利接續,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流動就很困難。”北京藝星盛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劉艷杰說。
“到了外地,我們還希望能有好的營商環境,這對企業長遠發展是更重要的。”不少企業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