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與勞模墻合影。
“勞模墻”日前在崇文門明城墻遺址公園落成,1950年以來本市1197名“全國勞模”的姓名全部刻在墻體之上。
北京市總工會表示,為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砥礪社會大眾,特將北京市歷屆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工作者名錄勒石銘記,以彰其志。
勞模墻采用產自房山的青白石,寓意清白做人。墻體高3米,由4塊大石組成,刻著1950年至2015年全部1197名全國勞模的姓名——從盧翠 英起,至魏麗萍止。資料顯示,盧翠英就是房山人,解放初期她組織193名婦女搞起了拾煤核、做鞋賣鞋、紡線、開豆腐坊等副業生產,增加了收入,成為轟動全 國的先進典型,先后7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接見,2007年老人離世,享年76歲。魏麗萍2015年當選全國勞模,是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監督管理 二處處長。
此外,勞模墻上還有林巧稚、于藍、張秉貴、王忠誠、吳良鏞、聶衛平、于是之、林毅夫等市民耳熟能詳的名字。其中,1956年勞模人數最多,達到 221人,1990年最少,只有潘星蘭一人。1989年年底,為保住信用社鑰匙,潘星蘭與歹徒英勇搏斗,身負重傷,同事楊大蘭壯烈犧牲。
市總工會表示,明城墻遺址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在這里建立“勞模墻”為勞模樹碑立傳,既豐富了首都歷史人文景觀,更為勞模精神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途徑和載體,為全社會樹立起學習的榜樣。
落成儀式上,30名勞模代表佩戴獎章,聚會于勞模墻下。來自北京地壇醫院的王克榮在密密麻麻的人名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2010年和2015年 她兩獲全國勞模稱號,因此她的名字兩次出現在勞模墻上。這位工作30多年、護理過5萬余名傳染病患者的護士長難掩激動心情:“名字被刻在了墻上,這對我來 說更是一種鼓勵,一種認可,時刻提醒我要以身作則,更嚴格要求自己。”
全國勞模5年評選一次,現場已預留場地,今后還將繼續為全國勞模打造“勞模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