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上午揭曉 180項成果獲獎
今天(26日)上午,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 行,180項成果獲獎,包括一等獎27項,二等獎60項,三等獎93項。其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技術創新成果為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以企 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顯著;民生領域科技成果全民共享;重大疾病科技攻關成果帶動醫療水平提升。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獲獎成果中,有海外歸國人員參與的成果為91項, 占總數的50.6%,首次突破半數。而從年齡分布上看,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占比近三成(28.3%),45歲以下的占到67.2%,最年輕的獲獎人 僅為24歲,獲獎人中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僅32歲。
亮點項目
■煙氣余熱回收 提高供熱效率
由清華大學與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全熱回收的 天然氣高效清潔供熱技術及應用”成果獲一等獎。成果針對城鎮采暖這一關乎百姓民生的關鍵問題,經理論分析、關鍵設備研制、系統集成、工程示范等一系列研 發,在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深度回收煙氣余熱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核心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成果的應用大幅度降低了天然氣供 熱系統能耗和二氧化碳、NOx排放量,對大氣污染治理、緩解冬季霧霾和實現天然氣供熱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異物侵限監測 守衛高鐵安全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電子計算技術研究所與北京經緯信息技術公司聯合完 成的“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二等獎。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的大規模建設和開通運營,大風、暴雨、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和 異物侵限事件對高速列車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成果建立了國內首套實現高速鐵路風、雨、雪、地震及異物侵限等災害監測全方位一體化監測技術和鐵路局中心互聯互 通技術的系統,并實現了多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對全部已開通的高速鐵路災害監測系統進行了聯調聯試工作,顯著提高了鐵路運輸應對自然災害和異物侵限事 件的能力,確保了鐵路運輸和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研究免疫特征 防控艾滋感染
由佑安醫院和地壇醫院聯合完成的“中國HIV感染者免疫特征研究”成 果獲一等獎。項目團隊從2004年起,致力于中國人群HIV感染免疫特征研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人群HIV感染者免疫特征及其對疾病進展的影響,為我 國HIV感染防控和疾病預警提供了新指標,而且通過科學定量評價特異性T細胞免疫對HIV病毒變異和疾病進展的影響,提出“有效T細胞”概念和“多重免疫 保護屏障”理論,夯實了T細胞免疫在HIV感染疾病控制中的作用,豐富了HIV感染免疫研究理論,為細胞治療和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評價療效提高冠心病手術質量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完成的“冠心病外科手術療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及應用”成果獲一等獎。成果致力于整體提高冠心病外科手術質量,歷時10年,建立了冠心病外科手術療效評價體系,提出并制訂了冠心病外科醫療質量國家標 準,提高了我國冠心病外科的整體水平。
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協作網絡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97家醫院得到了應用和推廣,使協作醫院冠脈搭橋院內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逐年降低,死亡率由干預前的2.66%下降到1.44%,受益患者每年超過20000例。
相關
北京創業投資金額居全國首位
昨日,市政府新聞辦、市科委聯合市統計局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 布“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7”。據介紹,首科指數總指數實現“三級跳躍”:2010年首次突破80分,達到83.45分,到“十二五”末2015年 則首次突破百分大關,達到100.49分,總體增幅達40.49分,年均增長4.05分,增長態勢強勁。
首科院院長關成華介紹,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1.7萬美元,科 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2016年,北京每萬人新創辦企業數達到102.2家,平均每天新創科技型企業219家,創業活力在國際創新城市中位居 前列;出口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12.3億元,其中輸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67.6億元,北京作為全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樞紐的地位增 強。
2015年,北京創業投資金額居全國首位,涉及投資金額430.93億元,投資金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活躍在中關村的天使投資人超過1萬人,占全國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