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科技周上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如何改變生活

2017-05-2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

不用外在能源就能將河水抽至百米高處、雨滴透過一張小薄膜便能持續發電、沒有針頭同樣可以打針……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嗎?

  20日,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正式拉開序幕。在北京主會場,通過大型科普博覽、互動體驗、娛樂游戲等方式,科技創新成果近在咫尺,記者帶領大家一睹這些科技“新鮮事”。

  從“硬科技”到“軟服務”,看科技服務精準扶貧

  在北京主會場內,一臺高達數米的提水系統格外醒目。“上游水”與“下游水”落差約90厘米,流水通過一個轉換器會按程序被提升至數米高度。

  “提水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卻是我國山區農田灌溉面臨的棘手問題。”這一技術的發明人淼匯科技總經理陸明偉介紹,西南山區土地多在半山腰,河流在山腳下,水資源雖豐富但抽水困難,且原有電泵系統建設難度大、運行成本高。

  路要修進來,水要送上去。陸明偉說,不用外在能源,新技術僅利用水的勢能和液氣能等,就可將水提至百米高處,解決山區提水問題,為當地扶貧工作做出貢獻。

  主會場里不僅有“硬科技”,也有虛擬的科技應用。大唐網絡推出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為扶貧工作梳理基礎信息、提供數據支撐。

  記者點擊平臺中的“德勝行政村”,發現除地理位置、土地狀況、人口數量等基礎數據外,一張“村脫貧表”十分醒目,包含住房安全貧困戶比率、村內主要道路硬化等指標項。該平臺還會根據已有數據為當地提供包括短期資金與長效手段等扶貧資源。一張虛擬的信息網為扶貧工作帶來更多收獲。

  據介紹,北京市近年來持續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孕育了可持續造血式扶貧成果。比如在西藏,航天科工集團與西藏高原之寶公司開展牦牛物聯網精準扶貧項目,實現了“實業+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創新成果,帶動了10萬農牧民增收致富。

  從“太空”到“地面”,看重大科學創新如何改變世界

  進入“科技重大創新成就”展區,每個設備都是“大家伙”:“蛟龍”號使用的機械臂、快遞無人車等。這里展示了我國在深空深海、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41項科技成果。

  太空艙內怎么操作機械手臂?太空艙外如何維修設備?一臺交互式空間應用機械臂正在運轉中。

  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操作機械臂。在“地面操控間內”僅需動動鼠標、轉動操控桿就可以讓“太空艙”內機械臂安放培養皿、取藥品等。據介紹,該設備借助3D顯示、力反饋等技術,使得科學家在地面即可完成空間生物實驗和太空艙外維修工作。

  陰天下雨太陽能發電效率較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一張雨滴薄膜給了答案。這張薄膜可以貼在太陽能電池板上,下雨時可以通過納米薄膜雨水發電技術來發電,不下雨時憑借高達90%的透光率可成為太陽能發電的復合能源。

  在這些“高大上”的科技發明成果旁邊,一本小冊子引起記者的注意。小冊子用漫畫形式為前來參觀的市民介紹人類醫療及基因研究的無名英雄——實驗動物。

  “這次活動除了展示相關技術創新外,還希望向大眾普及我們的研究過程。”該展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了解這些動物是對科學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這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部分。

  從“5歲”到“80歲”,科普走進家庭

  科普教育展區里充滿了童真。活潑形象的科學標識、天真輕快的兒童配樂,仿佛一下子進入了小朋友的世界。

  王晨久先生帶著5歲的女兒來到展廳,小姑娘開始有些害羞不敢碰機器,志愿者姚舜便為她演示幾何機器人。機器人時而變成五角星、時而變成六邊形。幾次演示后,小女孩嘗試自己擺弄,表情十分專注。

  姚舜說,這樣簡單的機器人可作為教具為孩子和學生服務,鍛煉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幾何認知能力。

  不遠處傳來鋼琴聲,一位老奶奶正坐在“智慧鋼琴”前彈奏《何日君再來》。80歲郭奶奶原是電子工程高級工程師,自幼便練習鋼琴。而這架“智慧鋼琴”則可以輔助鋼琴教學。

  郭奶奶說:“我本身就是名老科技工作者,看到大家特別是小朋友關注科學,很欣慰也很興奮。”琴聲吸引了一位小朋友聞聲而來,郭奶奶便講起了自己做信號工程的故事,小女孩聽得津津有味。這成了現場一次“意外”的“科普講座”。

  科普展區展示了新型農業、草根發明等140余個百姓身邊的科技創新成果。

  本屆科技周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伍建民介紹,科技周主場活動強調科技扶貧“精準力”、科技成果“創造力”與展現科普成果“感染力”,讓觀眾能現場感受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力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