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將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此前,科學課從小學三至六年級設置。本次調整不僅改變了科學課的起始年級,也修訂了課程目標。
專家認為,要大力提倡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讓更多科學家走進校園,科學精神應成為每一個家庭重視培養、貫穿人們一生的基本素養。
“過去,科學課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教 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學》教材主編郁波認為,此前我們在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滿 足不了國家發展需要以及孩子們和老師們的需求。
與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 驗稿)》相比,新版的課程標準將科學課的性質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地位更加重要。課程目標除了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外,還新增“科 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的研究實驗中考慮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
在教學內容方面,新修訂課標新增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內容,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
上海新普陀小學三年級學生“小葉子”說,自己對科學產生興趣是在動畫片《瘋狂動物城》看到一段情節講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強,覺得好奇,后來就對生命科學產生了興趣。
受訪教師認為,年齡不能作為區分孩子水平的“門檻”,低年級的孩子個體差異很大。開展科學教育應注重方法、因材施教,多開展觀察、實驗活動。此外,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加,高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會逐漸減弱,要更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和遠大理想的樹立。
專家認為,小學科學課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教育部門對科學素養的重視,但科學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夠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張曉虎認為,家庭要積極營造科學氛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一些社會機構如社區、博物館、商場等都可以找到動手體驗的機會,這些都是科學教育的場所。
“科學家應成為科學教育隊伍的中堅力量。”“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聯合主編、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說,科學不僅是關乎知識,而是關乎懷疑和探究。他主持的科普平臺“科學隊長”就是號召更多科學家參與青少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