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首都觀察】北京,如何念“真經”

2017-09-26  來源:半月談
[字體: ]

北京,這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60多年前被再次確定為國都后,幾番尋找定位,終于在過去5年進一步明確了城市戰略定位。

  3年多前,在這里出生、長大的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一錘定音:

  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京CBD夜色

  在“疏”字上持續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優”字上集中發力。

  從積極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到老城“繡花”,從制定首都新總規,到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過去5年,進一步明確城市戰略定位的首都北京心懷 “三字經”,一張藍圖繪到底:積極推動城市功能重組,打造嶄新城市空間結構,以疏解整治促提升,大力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1.6萬平方公里土地煥發出嶄新氣象:地更綠了,交通更發達了,產業結構層次更高了,人民群眾獲得感更足了……

  北京

  剝掉“白菜幫”,發展“白菜心”:

  減量發展助千年古都“輕盈騰飛”

  北京朝陽區,隨著水體治理和沿岸145萬平方米低端產業疏解騰退,曾經黑臭的蕭太后河河濱建起了71萬平方米的馬家灣濕地公園,小橋流水、復古牌樓、園林景觀……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我在這買房子可真值了!”老張10年前在河畔買了房子,現在天天帶著孫子在濕地公園里玩,對環境的變化看在眼里,笑得合不攏嘴。

  蕭太后河的變遷,猶如一面鏡子,折射過去幾年北京巨大的變化:首都北京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整治開墻打洞、城鄉接合部改造、疏解一般制造業……2017年以來,北京進一步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大力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拆除違法建設3834萬平方米,拆除量達到去年的2.9倍;整治“開墻打洞”25000余處,完成全年計劃的 155.7%;疏解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599家,完成全年計劃的119.8%;整治“散亂污”企業4858家,完成全年計劃的83.3%……

  2016年12月1日,工人對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獨門院落的違建進行拆除。

  一系列數字背后,是發展思路的轉變——“減量發展”,進入首都施政者視野。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發展全局,把握時代潮流,對首都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這 座偉大城市新的歷史使命。”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說,北京要更加突出減量集約,嚴格控制城市規模,“瘦身健體”,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北京將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實行增減掛鉤、減量發展。”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研究討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突出減量發展,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3條紅線。

  面對人口過多、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擾,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確定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 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在目前2921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到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建設用地,不增反減!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說,這標志首都發展進入新階段。

  2015年起,北京著手制定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根據該目錄,全市禁限行業占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重達到55%,城六區達到79%。目錄實施以來,北京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7萬件。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北京正實現前所未有的轉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3年多來,北京諸多領域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累計調整疏解“動批”、大紅門、天意等批發市場、物流基地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企業1300多家;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等高校累計向五環外新校區疏解學生1.6萬人……

  “減量發展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發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首都減量發展釋放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信號:更注重質量、更宜居,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產業結構變化,最有說服力。

  9月16日,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小商品批發零售市場天意市場停止營業

  數據顯示,在北京,從嚴調控的制造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2016年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技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12.77%、26.76%、22.53%。

  “這‘三升三降’表明通過疏解功能做‘減法’,北京正剝掉‘白菜幫’,集中發展‘白菜心’,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探索走出一條減量發展、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新路。”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說。

  北京

  從“獨角獸出沒”到“高精尖”

  經濟結構:“創新創業之都”形象凸顯

  清華大學東門以南,一條僅有380米長的街道,正在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的新亮點——這,就是中關村智造大街。

  開街僅一年多時間,在大街3.2萬平方米土地上,已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關鍵環節聚集企業88家,入駐率超過95%。整體入駐企業及項目共計368個,大街平均每一米關聯的企業收入達2.6億元人民幣。一個具有國際創新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高地,已經逐漸成形。

  “智造”,是未來制造業爭奪的制高點。

  進一步明確城市戰略定位的北京,正加快從“北京制造”向“北京創造”轉變,產業結構加快邁向“高精尖”。

  以配送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物流、全球最大的重組蛋白庫、全球首張用于臨床診斷的致聾基因檢測芯片……9月16日,“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 周”開幕,來自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個技術創新中心的106家企業在北京亦莊會場精彩亮相,集中展示了260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目 不暇接。

  5年來,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競爭優勢和增長動能,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城一區”成為首都北京創新發展的主抓手。

  作為“三城”之首,現在范圍已經擴大到海淀全區的中關村科學城一直走在中國科技創新最前沿,聚集了大量的創新要素,形成了國內最齊全、最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工業控制、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集成電路等前沿技術領域都有前瞻布局。

  9月15日,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主題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拉開帷幕

  為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北京2015年制定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提出未來5年至10年全面實施“3458”行動計 劃,重點培育新產業生態,實施包括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系統和服務、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云計算與大數據等在內的八大產業專項。

  這里,誕生了一系列“北京創造”——

  研制出中國首款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星光智能一號”并實現量產;實現千萬級腦神經網絡的計算建模與模擬;北斗導航技術水平領跑全國;京東方發布全球最薄64英寸8K超高清顯示及82英寸10K曲面顯示產品……

  2017年上半年,北京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和12.7%。去年下半年至今,北京已創建5家國家級和市級產業創新中心。高端產業引領增長,在北京已成為現實。

  這是一個能夠擁抱未來的“創新北京”——

  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代表著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北京采取“基金+基地”模式,先后布局了中國云產業園、中關村云計算產業基地等專業園區,匯聚了包括百度、金山、京東等知名企業為代表的近百家云產業相關企業,中關村更匯集了60%左右的大數據企業。

  第三次人工智能大潮如今席卷全球。截至2016年底,北京擁有人工智能企業240多家,專利申請數累計7841項。據不完全統計,中關村人工智能企業實現總收入4122.5億元。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之都——

  9月15日,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主題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拉開帷幕

  自2014年6月開街以來,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入駐機構累計孵化團隊1900個,其中海歸和外籍團隊222個;獲得融資743個,融資成功率達39%,總融資額91.04億元,平均融資額1225萬元。其中,融資超過1億元的企業40多家,獨角獸企業2家。

  北京創新創業生態良好,《2016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達131家,其中北京有65家,占全國總數的一半。

  小米、滴滴出行、曠視科技……中關村成為一個僅次于硅谷的原創產業孕育之地,創業創新領域已經由過去的互聯網、創意設計等逐步拓展到人工智能、顛覆性新材料等專業性前沿,科技硬實力顯著增強。

  這是一個吸鐵石般的魅力之地——

  英特爾、微軟、蘋果……越來越多的海外科技企業巨頭布局北京,設立研發機構或實驗室,成為北京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中的新現象。

  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中關村最大的價值在于創造力,突破“從0到1”的創新,孵化延伸,逐步輻射到全國。

  北京

  從“舊城”到“老城”:擦亮“金名片”,

  北京朝著世界文化名城邁進

  北京,是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的講話擲地有聲。

  游客在故宮游覽

  進一步明確城市戰略定位的北京,用心重新審視歷史文化。

  2016年6月,北京市發布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提出了“全面保護”的理念:構建全面保護格局,完善全面保護機制。

  “全面保護就是要分層次、分類型、分時間、分地域地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塑造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大國首都。”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王飛說。

  從保護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到凸顯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郭構成的獨特城市格局,再到恢復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建筑形態,北京計劃從10個方面強化舊城整體保護。

  大高玄殿、景山壽皇殿等文物建筑得到修繕,歷代帝王廟、孔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社會開放,南中軸路、明城墻等遺址基本恢復歷史風貌、建成遺址公園……近年來,北京積極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核心區風貌保護和升級改造之路。

  俯瞰故宮

  “多點一城、老城重組”“推進實施老城重組”……從兩年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9次會議審議研究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到2016年相繼公布 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老城”理念,逐漸進入中央和首都決策者的視 野。

  “從字面上講,‘老’比‘舊’更有歷史感。說‘老城’,是對城市歷史積淀的尊重,是一種價值的認可和體現。”王凱說。

  老城,不能再拆了!

  曾幾何時,伴隨城市發展、人口聚集,在隆隆的推土機聲里,北京老城區的胡同、故居一點點減少。

  56歲的馮文魁幾年前從石景山區的樓房搬回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胡同15號院,照顧年逾8旬的老母親(2016年12月25日攝)

  “本世紀初,我們這片本來聽說要拆的。”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8號院,71歲的范連弟感慨,現在位于宣武門外的這片胡同已經被列為宣西北歷史風貌保護區,不僅不拆,更要通過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恢復歷史風貌。

  達智橋胡同里,距8號院不遠處的12號院,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發生地——楊椒山祠。

  “這里原來住了100多戶,只剩下16戶沒有騰退,計劃今年全部騰退。”廣安門內街道黨委宣傳部部長黃孔巖說,“當年城南會館、故居很多。未來幾年,這里將逐步恢復歷史風貌。”

  達智橋胡同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

  ——為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復興,北京2015年全面啟動南鑼鼓巷地區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的修繕整治工作,對居民實行騰退自愿申請制度。

  ——大柵欄今年年初落成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格外引人注目。一主街,三廣場,多胡同……集文物保護與新型業態開發于一體,“北京坊”成為以百年勸業場、謙祥益、交通銀行舊址等8棟沿街集群建筑為中心的“中國式生活體驗區”。

  西城大柵欄地區

  4月,首都出臺行動方案,對核心區東西城的2435條背街小巷提出了無私搭亂建、無開墻打洞、無亂搭架空線、創建文明街區等“十無一創建”3年治理計劃。

  隨著治理工作快速推進,一條條街道、胡同“舊貌換新顏”:在前門,源自明代的三里河重修后,水繞庭院,勝似江南;在簋街,原本安全隱患眾多、環境衛生臟亂的街道得以全面整治……

  不久前,北京核心區電力架空線入地改造工程啟動。到今年年底,首都核心區將有800余條背街小巷告別空中“蜘蛛網”。

  “我們仰望的天空將不再是破碎的。”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說,“未來的北京,將充分體現出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

  改造后的北京通惠河玉河

  老城之外,北京還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建設長城、西山、大運河三個文化帶的工作目標。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說,三個文化帶的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制定,實施后將有助于打通古都北京的歷史文脈,為構建北京古都風貌全面保護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礎。 

  志在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脈標志,北京不僅有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文化創意產業也正成為古都北京的新亮色。

  從設計服務到數字內容,從網絡視聽到特效制作……2017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6902.7億元,同比增長36.42%,文創產業對首都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加強。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深切感受到,北京發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變化,發展質量提高了,生態環境改善了,城鄉面貌亮麗了,服務保障豐富了,群眾獲得感增強了,黨建引領作用加強了,前進道路越走越寬廣。”6月19日,蔡奇在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總結道。

  北京西城區楊梅竹斜街模范書局二樓傍晚景象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 贏的新局面,城市發展質量、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品質和城市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在這次會議上,首都未來5年的藍圖已然繪就。

  五載風云聚,古都譜新篇。北京,大道在望,光明在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