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醞釀,6萬余字,采納了3100多條社會公眾意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7次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日前正式公布,闡述“都”與“城”的關系,緊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劃定“三條紅線”,構建城市空間新格局。
如此高起點高站位的城市規劃如何編制?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與科學決策,博采眾家之長,回應市民關切,開門編制科學規劃,北京新版總規這樣出爐。
首都發展新起點 中央與北京全力以赴
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以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北京步入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面臨新的形勢和重大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戰略決策出臺,以及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都將對首都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大城市病”凸顯。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工作,提出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課題。北京市啟動了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編制工作得到中央各部門支持。北京市主動向住房城鄉建設部、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多次匯報,征求了中財辦、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等中央部委和軍隊的意見。
北京市委、市政府多次聽取專題研究匯報,統籌組織和推進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北京市40余個相關委辦局和16個區政府作為工作成員單位,開展9大 方面、38項重點專題研究。北京市人大10余次調研總體規劃工作進展。北京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撰寫多篇調研報告,提出了100多條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201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緊密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工作,對總體規劃的前期研究進行深化,形成了城市總體規劃初步成果。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市迅速組織力量深化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反復對總規文本進行修改完善,較大的修改前后就有16稿。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聽取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匯報并發表重要講話。9月13日,《北京城市總 體規劃(2016年-2035年)》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審定后正式批復,9月27日批復對外發布,成為北京未來城市發展的法定藍圖。9月29日新版總體規 劃已經在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官方網站和首都之窗上全文公開。
權威機構領銜 匯聚頂尖專家智慧
北京新版總規編制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清華大學3家單位牽頭,中國科學院、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北京大學、中央美院等近30個權威研究機構共同參與。
北京市召開了40余次專家研討會,吳良鏞、徐匡迪、周濟、傅熹年、錢易、鄔賀銓、謝克昌、江億、施仲衡、陸大道、賀克斌等院士、權威專家及近200名各領域專家學者對總體規劃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要弘揚首都的氣魄和特色,塑造北京的總體空間布局藝術,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嚴格保護生態綠地,塑造首都的建筑特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提出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提出:“有三條紅線不能動,特別是生態保護紅線不能動,城市功能要明確,規劃要以人為本,建設一個和諧宜居的城市。”
市民深度參與 廣泛采納公眾意見
2017年3月29日-4月27日,總規草案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現場公示。組織者通過公示期間現場留言以及網絡、電話、電視、調查等不同渠道廣 泛征集公眾意見,共收集意見11500余條,總計百萬字左右。一位市民在公告展覽留言臺一字一句寫了滿滿17頁的留言,闡述自己的意見、建議以及對未來城 市發展的美好期盼。
編制起草組做了一份詳實的“公眾意見分析報告”,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內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間結構、公共服務、交通、市政、住房、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京津冀協同等方面,跟規劃直接相關的有效意見約3600余條。
“在公眾提出的3600余條有效意見中,后續上報的送審稿中采納了其中約3160條,涉及修改1326處,意見采納率約達88%。”相關負責人說。
例如,在交通方面,規劃中進一步增加了綠色出行和自行車、步行出行的指標;增加了加強軌道交通車站最后一公里接駁換乘通道和設施建設,共享單車等新興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寫進了新版總規。
“為了使整個規劃變得更有溫度,在文本表達上更親民。”相關負責人說。新版總規盡量采用通俗易懂、親切溫暖的文風,力求更好地回應市民對城市規劃發展的期待,使規劃從枯燥的技術文件轉向大眾能讀懂和響應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