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召開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現場推進會,介紹《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起草情況。該《意見》將對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標準、加強關鍵共享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等10方面作出規定,以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海淀區牡丹集團C-POP劇場將虛擬現實、全息影像、增強現實等高科技手段綜合運用,打造了一個集虛擬現實、舞臺演藝、衍生服務于一體的文娛科技綜合體。
將發布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示范企業認定、關鍵共享技術攻關等
昨天,北京市召開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現場推進會,介紹《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起草情況。
該《意見》將對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標準、加強關鍵共享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等10方面作出規定,以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文化+科技”成文創產業龍頭
據悉,目前,北京市擁有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石景山5個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北京市從2005年起決定大力發展文創產業。為界定和規范文創產業范圍,2006年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將9個領域納入文創產業,包括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等。
其中,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特征體現最明顯的是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杜飛進介紹,2016年,該產業收入總計7010.73億元,在北京文創產業中占比39.2%;今年前8個月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收入3840.3億元,占全市文創產業41.4%。“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始終占據著文創產業龍頭地位。”杜飛進說,主要集中在動漫游戲、網絡文學、新興媒體等領域。
據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產業創新創業十分活躍。他援引數據證明:截至2016年底,全市文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有3047家,約占全國1/5,文化領域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109家,占總數34.7%。同時,新業態不斷涌現,全國1/5百強網絡新媒體和1/4互聯網出版單位位于北京,形成新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發展格局。
杜飛進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新引擎乃至新增長極。
扶持政策聚焦十大重點任務
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政策保障卻稍顯遲滯。杜飛進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尚未出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專項政策文件,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認定標準和示范基地配套支持政策缺失,在項目建設、人才培養、標準創制、財政扶持等方面都缺乏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
市文資辦黨組書記、主任趙磊昨天介紹,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市文資辦已會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起草了《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在修改完善階段。
據介紹,《意見》根據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文化科技成果應用體系、文化科技融合承載體系和文化科技融合市場服務體系四大體系提出主要任務。其中,重點突出的任務有10個方面,包括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標準,加強關鍵共享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科技應用、健全投融資服務體系、推動文化“走出去”等。
《意見》對相關方案還作出細化的指導,例如,針對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標準,要求每年認定一批市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同時建立文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制的云機器人正在做起身動作。該機器人可通過遠程控制進行各種動作,可用于海底探測、外太空探索及文創等領域。
焦點1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有何問題待解?
扶持政策和力度不如科技企業,版權保護難度大
杜飛進表示,目前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首先面臨統籌不足、多頭管理的情況,強化協作配合。
其次,政策研究尚待深化,尚未出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專項政策文件,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認定標準和示范基地配套支持政策缺失。
與對科技企業的扶持相比,北京市對文化企業的扶持政策和力度都難以相提并論。杜飛進表示,中關村科技企業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文化企業還無法同等享受;文化園區扶持資金也遠遠少于科技園區。
“文化企業大多自主創新活力不足、科技研發投入偏低,需要我們雪中送炭,”杜飛進坦陳,“與科技企業相比,我們手中的炭還不夠多,相關技術文化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科技類平臺差距明顯,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此外,版權保護作為存在于傳統文化產業中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難題。海淀區委書記于軍感受頗深,“雖然我們組建了專門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但這個問題還是非常難的,知識產權界定模糊、保護措施不力等問題普遍存在。”
焦點2
北京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有何優勢?
擁有47萬多家科技型企業,高校開設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目前北京市擁有豐富科創資源,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等科技創新平臺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重要載體。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陰和俊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科技型企業累計47萬多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600多家,科研院所1000多家,國家科技創新平臺400多個,世界科技創新平臺1400多個,科技園、孵化器、眾創空間等400多個,技術轉移機構260多個,技術創新聯盟近300個。
這些機構在技術領域的創新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提供了資源和平臺。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數字媒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虛擬現實藝術設計研究室等,開展新媒體領域相關前沿技術研究。目前,該校承擔了虛擬奧運博物館、大學數字博物館、教育部中國考試虛擬博物館等項目,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文化科技融合工程中。
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沈旭昆表示,針對文化科技融合領域復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學校提供了大量人才供給。從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的學生廣泛從事于影視動畫制作、平面設計、交互設計、綜合繪畫創作、網絡傳播設計等工作,其中還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畢業生,創作的動畫作品入圍國際電影節。
■ 相關新聞
北京銀行成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和文創專營支行
昨日,北京銀行文創金融事業總部、文創專營支行在京成立,同時發布業內首個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出席并講話。
杜飛進指出,北京銀行是最早樹立起文化金融旗幟的商業銀行之一,在金融支持首都文創產業發展上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推出文化金融特色產品,支持了文化企業的發展壯大,助力了一批精品力作的問世,成為金融支持首都文創產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文化金融合作提供了典范。此次設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和兩家文創專營支行,發布“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是落實市委市政府重要部署,投身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務實舉措,希望北京銀行精準發力,向扶持“高精尖”發展的質量型增長轉變,瞄準文化產業高端環節和新業態發力,培育一批創新活力的中小文化企業和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助力首都文創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針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創意設計等細分行業特點精耕細作,形成符合文創產業內在運行規律的產品服務和運營模式,把文創銀行打造成北京銀行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