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智醫助理”參加醫考獲得高分,未來應用后,將助醫生提升診斷精度,縮短診療周期。受訪者供圖
“四場時長150分鐘的考試,場均用時15分零8秒,考分456分,超及格線96分。”11月14日,“曉醫”收到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成績單,數據顯示,在全國同期53萬名考生中,這一成績可排中上等。
“曉醫”是機器人,官方名為“智醫助理”,今年2月份由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開發,能夠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推理、自主判斷。聯合實驗室主任吳及稱,“智醫助理”通過考試并非得益于“題海戰術”,而是針對醫考需求研發,使其具備詞匯、句子、段落間的多層次推理能力,應用后,將有助于提升醫生的診斷精度,縮短診療周期。其表示,機器人起到輔助診療作用,不會嘗試代替醫生進行獨立診療,更不會取代人。
150分鐘考試時間 機器人用時不超20分鐘
8月26日,2017年度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首日。這一天,53萬名醫學生及醫療從業人員,參加了這場考試。
一名特殊的“考生”,也在這一天迎來了挑戰。作為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下稱聯合實驗室)的重要項目,人工智能系統“智醫助理”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安徽省衛計委指導、國家醫學考試中心監管下,參加了為期兩天,前后四場的筆試。
記者從聯合實驗室獲悉,“智醫助理”所在考場,是國家醫學考試中心指定的斷網、無信號考場,答題過程由北京市國信公證處全程公證,做到“嚴格公證、獨立考場、斷網屏蔽、現場監督”。這是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機器人首次與人類考生同步參與“國家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首次應答能力測試。
兩天下來,每場考試規定時間是150分鐘,“智醫助理”機器人的實際答題時間分別為17分36秒、13分46秒、5分09秒和16分44秒,場均用時15分零8秒。
11月14日,聯合實驗室對外通報稱,經過專家閱評,“智醫助理”總分456分,位居全國考生中高等水平,分數超過今年安徽省90%以上考生。這也是全球范圍內,機器人首次通過醫學領域綜合筆試。
此前有技術沉淀 后天不斷學習
“智醫助理”從立項到通過醫考,前后共9個月。今年2月14日,清華大學多媒體信號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與科大訊飛AI研究院、訊飛醫療公司共同組建醫考系統研發團隊,由聯合實驗室負責核心算法研究和核心引擎開發。
這不是人工智能技術初次涉足醫療領域。安徽省立醫院院長許戈良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曾介紹,2016年6月,安徽省立醫院與科大訊飛合作研發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一年來,這一系統通過學習68萬張肺部CT影像資料,在省立醫院CT室輔助醫生診斷了約11000人次的CT影像資料,診斷準確率達94%。
此后,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徽省立智慧醫院成立,這也是國內首家。醫院內,智能導診導醫機器人、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等人工智能設備都已進入應用階段。
即便如此,對于人工智能而言,要想通過醫學綜合測試,技術上仍然存在難度。記者了解到,“智醫助理”初代產品做模擬測試題時,得分只有100多分,在學習了近百萬張醫學影像資料、53本專業醫學教材、200萬去標識化真實電子病歷、40萬醫療文獻及病歷報告,經歷不斷迭代和研發后,最終取得高分。
■ 解密
擁有海量知識庫 能進行綜合分析
機器人通過執業醫師筆試,成績高于多數考生,一時間引發關注。一種觀點認為,“智醫助理”的得分秘訣是“題海戰術”,依賴電腦強大的記憶能力。對此,聯合實驗室主任吳及予以否認。
吳及介紹,筆試的題型每年都在變化,因此對于機器來說,每年的筆試都是“全新”。此外,筆試題型可分為“知識點型”和“病例型”兩種,2013年以來,新的考試大綱要求加強對臨床思辨能力的考核,導致“病例型”試題比例在不斷提升,目前已經達到50%以上。因此,單純依靠記憶能力和快速檢索能力答題,顯然行不通。其表示,“智醫助理”通過醫考,是因為其具備了自主學習、自主推理、自主判斷能力。
記者了解到,由于人工智能技術首度被運用至醫考領域,研發團隊無經驗可循。在研發初期,一個難題出現:醫學知識體量大而復雜,傳統知識圖譜技術無法滿足描述醫學知識的需要,要讓機器學習并懂得運用更難。
針對這一現狀,吳及稱,聯合實驗室提出一整套名為“語義張量”的方法,即針對醫考需求,將包括醫學本科教材、臨床指南和經典病例等在內的海量資料錄入,使其擁有龐大的醫學知識庫,做到“有的學”。此外,通過“關鍵點語義推理”、“上下文語義推理”、“證據鏈語義推理”等算法,提升機器的文字推理能力,讓其“會學”。
也就是說,“智醫助理”在獲得專業知識庫后,通過技術革新使其具備深度思考、綜合運用能力,并最終完成醫學知識測試。這一過程中,機器將完成從推理到分析判斷的過程。吳及介紹,在答題時,機器人先對題干和單個選項進行分析,同步在知識庫中搜尋每個選項成為正確答案的可能條件,再對題干、選項和證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最終作出判斷。
■ 延展
研發者: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
記者獲悉,“智醫助理”將于明年3月在全國推廣,由于其僅通過筆試測試,沒有參加實踐技能測試,目前還無法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人工智能技術有無可能替代人類?聯合實驗室給出否定答案。項目負責人之一、科大訊飛醫療總經理陶曉東曾公開表示,獨自行醫不會是“智醫助理”發展方向。其稱,實際診療過程中常有突發情況,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只是掌握了專業知識,還不能完全實現對知識的運用。吳及也表示,機器人能夠起到輔助診療作用,但不會嘗試代替醫生進行獨立診療,更不會取代人。
按照聯合實驗室的計劃,“智醫助理”應用后,將用于開展醫學教育、規范化培訓方面研究,另外,也將輔助醫生進行臨床診療,有助于提升醫生診斷精度,縮短診療周期,起到“醫療秘書”作用。例如,傳統的閱讀病歷和入院記錄工作,技術要求不高,但需耗費醫生大量精力,未來可由機器人進行,并通過理解和提取信息,給出初步診斷建議。此外,在后續觀察中,“智醫助理”還可以提供更多診療建議供醫生選擇。
“幫助60分的醫生做80分的事情,讓90分的醫生少做60分的事情。”目前,“智醫助理”項目已與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醫學考試領域的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