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世園會中國館建筑方案公布 已全面開工建設

2017-12-08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世園會中國館建筑方案公布

  建筑整體呈“C”形,已全面開工建設;董卿出任北京世園會首位形象大使

  昨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首位形象大使暨中國館建筑方案發布活動上,世園會中國館建筑方案正式面向海內外發布。同時,中國花卉協會會長、組委會副主任委員江澤慧宣布董卿成為北京世園會首位形象大使并為其頒發聘書。

  董卿:希望能為植物代言

  北京世園會形象大使推選自今年4月啟動以來,誰來擔任首位形象大使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據介紹,形象大使需要健康的社會公眾形象、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良好的精神風貌、積極的人生態度、深厚的園藝情懷,經北京世園會組委會、執委會領導批準,董卿成為首位形象大使。

  董卿表示,人類的生存一刻都不能離開植物,“我志愿成為北京世園會形象大使,希望能為植物代言,為植物發聲,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植物,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

  中國館有望成“北京花展”永久會址

  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發布了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建筑方案。作為北京世園會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中國館已全面開工建設。

  崔愷介紹,世園會中國館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僅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七分之一。但設計方案既彰顯中國國家形象、與園區山水格局相協調,又使用最新的綠色技術、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表達園藝主題,并兼顧了會后利用。

  據介紹,有關方面正在探討世園會后創辦“北京花展”,將其打造成可與英國“切爾西花展”相媲美的世界頂級花展,中國館有望成為“北京花展”的永久會址。

  “中國館用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時空觀,把文化與自然連通,把景觀與科技結合,它以自然平和的氣質,講述著中國的園藝故事,詮釋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我們希望,在2019年春天,當中國館迎來全世界訪客的時候,世人將會被這座建筑所打動。”崔愷院士說。

  ■ 揭秘

  設計師崔愷:中國館是一座會呼吸的建筑

  作為北京世園會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中國館已全面開工建設。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是什么?建筑有哪些亮點?昨日,記者采訪了中國館的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

  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下

  設計方案中,中國館的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這個大型覆土建筑下,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而土壤的保溫隔熱性能使建筑內部冬暖夏涼。梯田上則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屋蓋下將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崔愷說,這個設計始于其對園藝、農耕和自然的理解,“園藝脫胎于農耕,梯田是農耕文明的獨特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建筑屋頂,靈感來源于“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崔愷解釋,這兩句詩形容古建筑屋頂微微翹起,像鳥兒展翅一樣輕盈。中國館的設計從中得到啟發,借鑒中國傳統斗栱、榫卯工法,使用當代工藝,打造出巨型金頂。

  除了建筑,室外景觀設計方面,梯田、石籠、馬蹄石、彩色谷,也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地道風貫穿打造會呼吸的建筑

  “遠古時代,人類的基本居住形式是‘巢居’和‘穴居’,其中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智慧:構木為巢,可避蟲蛇,開山為穴,可避寒暑。”崔愷說,世園會中國館借鑒了“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師法自然,打造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

  在中國館采用的諸多綠色技術中,地道風是一大亮點。“地道風原理是讓進入空調系統的新鮮空氣先通過一段地道,與土壤發生充分的熱交換,起到夏季預冷、冬季預熱的作用,從而降低空調能耗。”崔愷介紹。

  值得一提的還有太陽能光伏技術。據介紹,中國館的鋼結構屋蓋共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總裝機容量300kW。這些光伏玻璃使用世界最先進的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和傳統的晶硅電池相比,具有效率高、環境適應性強、美觀大方等優點,在沒有直射光的情況下也可以發電,這就使光伏玻璃的安裝不拘泥于太陽角度,可以和建筑造型更好地結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